撰文:楊志剛(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專業應用教授)
「以武制暴」很動聽,大學生高叫這個口號時,有一股「揚眉劍出鞘」的正義英雄氣概,但是以這種虛假的道德來作為野蠻行為的理論依據,結果只會令香港民主運動道德淪亡,野蠻得勢。
真相是何等脆弱,真相假若不獲媒體報道,就好像永遠沒發生過。上周在香港大學校園裏,群眾以校委會在委任副校長一事上使用「制度暴力」為理由,衝擊會場。「衝擊會場」這四個字,是對事件過度簡單的概括,是不準確的概括 。衝擊會場當天和翌日的報道,包括校務委員盧寵茂倒地送醫,另一名委員麥嘉軒因被群眾圍困而「感到不適送院」。看見報道後我的即時反應是有點不屑:不吃人間煙火的女精英,被人圍住便要「不適送院」,她慣常是從3萬尺高空俯視民間吧。
校委會委員麥嘉軒被群眾包圍
事發三天後, 有幸媒體對事情作深入的調查報道,讓人性化的真相,呈現在公眾眼前。事情是這樣的: 當群眾衝擊會議廳,主席宣布會議被迫終止後,麥嘉軒離開會議廳前往停車場,上了車之後,卻被示威者截住。在這情況下,最安全的做法,是留在車內,鎖上車門,你奈我何,然後報警求助。
我腦海閃過不少高官的汽車被抗議者包圍的電視片段,目無表情的高官留在車上,警察開路,司機緩慢而對群眾視若無睹地開車離去,但女精英原來緊貼地氣,沒有高官的居高臨下,麥嘉軒選擇下車,並打算和群眾親近、對話,但群眾沒有打算和她對話,她被禁止離開、被團團圍困辱罵近半小時,有人對她喝斥:「 想走? 跪低道歉!」
面對野蠻,她唯有沉默。被圍困辱罵半小時後,加上停車場的悶熱,她感到不適,向保安求助,正如任何一個普通市民在這情況之下,都會感到不適、害怕。情緒激動的群眾會否失控?語言暴力會不會爆發為肢體暴力? 她當時尚未知道受了傷的盧寵茂在登上救護車時遭人投擲水瓶,否則她可能更恐慌:會不會有人出來扯她的頭髮?警察最快也要數分鐘才趕到吧?數分鐘內她會受到何種傷害?被情緒激動的群眾團團圍住而產生這種恐懼,是自然反應。
她的罪名是什麼?她對群眾行使了「制度暴力」,故此要對她動武以制暴?這是赤裸裸的欺凌,是不文明、不光彩、不民主、不港大、不香港的野蠻。面對野蠻時要愛護學生,是老師的天職,愛護學生的最終測試,是以學生的最佳利益為依歸。學生的最佳利益,是明辨是非,在文明與野蠻之間、在暴力與平和之間的界線是清晰的,不設灰色地帶。
「和理非非」不代表保守
鼓吹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是文明的表現,是符合普世價值的行為標準。「和理非非」絕對不是保守主義的代名詞,和平理性的主張者,有很多較今天最激進的大學生前衛得多。筆者一位被標簽為「保守派」的朋友,年輕時在保衛釣魚台行動中,以血肉之軀撲向日本領事的車,拳打車頭,幾乎拳骨肶裂,但沒有痛毆車上的日本人,武力只用來加諸己身,這是道德力量。
另外一位校委李國章教授被激進學生視為「制度暴力」的代言人,但他與制度暴力的鬥爭,今天的大學生有幾個知曉?
李國章1982年回港協助成立中大醫學院,當時全港醫院都由港大畢業的醫生把持,因為門戶之見,李國章要什麼,就缺什麼,沒有政府資助,亦無教學醫院。他開山劈石,四出爭取醫科生實習機會。最終乞求到在聯合醫院上課,卻不給他地方。他於是租用貨櫃箱,放在醫院草地上開課。立法會議員梁家騮醫生是中大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生,是當年的貨櫃箱醫科生。李國章用無比的毅力與想像,高尚的情操,對不公平的制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宵達旦地辛勤,改變了制度。假若他當年鼓動學生去衝擊不公的制度,今天不會有梁家騮醫生,不會有數以千計的優秀中大醫生服務香港。
我作為港大校友而非老師,說話毋須委婉,大學生應有一個起碼認識,你並非真理的唯一擁有者,更非正義與理想的唯一化身。欺凌就是欺凌,野蠻就是野蠻。請勿用高深的學問將野蠻合理化。
有了這個認識之後,希望你學懂尊重他人。你們今天走的路,很多被你們視為頑固保守的人都曾經走過,而且走得遠較你們艱辛,卻遠較你們快。你們在衝擊和欺凌之後,能夠振振有詞地聲稱「學生以武制暴,屬無可厚非」,那是因為你們很清楚,愛護你們的校長、老師和支付你們大部分學費的廣大市民,最多只會發出一個連「譴責」兩字都欠奉的不痛不癢聲明。相比在殖民地時代勇對大面積不公義的鬥士,例如在學校派發政治傳單而坐牢的前民政局局長曾德成,是你們勇武還是他勇武,你激情還是他激情?今天如果你所作所為會令你坐兩年黑牢,並永遠失去讀大學的機會,你願意嗎?
深感無能為力而辭任校委的袁國勇教授說港大的學生很純真,但當晚見到的群眾中,有「年紀大、面目猙獰、粗口爛舌,應該不是港大學生」的外來人士。我相信他的話,我希望當晚的野蠻行為,全是港大校外人士的所為。
我們的社會,仍然存在大量令人血脈沸騰的不公義事情需要你們去解決。當全香港都嚷着要傾聽青年人的不滿時,希望你們不要因溺愛而被寵壞。作為大學生,你們應該是第一個開放思想,聆聽與你意見相反人士的心聲。用心去聽聽李國章、曾德成等「異見人士」的心底話,對你在生命道路上的不斷前進,定有裨益。
原文刊於零傳媒獨家評論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