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模式對港商投資的啟示

──淺析「十四五」規劃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規劃

隨着政府將於全國推動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大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區將深化服務業發展,成為雙循環發展格局中更重要的一部分,服務業企業也可以持續探索這些城市及地區為企業帶來的機遇。

承接上文:〈未來的中國城鎮如何連繫起來?〉(二之一)

在「十四五」規劃下,未來超大和特大城市將優先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而鄰近的大中型城市將扮演支援角色,城市間將通過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緊密連結起來。

以上政策對企業來說,既有挑戰也有機遇。從挑戰的角度來看,現時在超大和特大城市(尤其於中心城區)營運的企業將可能要加快升級轉型步伐,加大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的業務比例;同時,一些原有的後勤設備,如倉庫,有可能將會逐漸搬離這些超大和特大城市,企業或者要面對後勤設備租金因供應減少而短期上升的情況。

但從機遇的角度來看,超大和特大城市的經濟發展以高端產業引領,表示在未來更多擁有高消費力的高技術人才將在這些城市定居,這些城市消費市場的發展有望更上一層樓。鄰近的大中型城市承接超大和特大城市產業轉移,除了可以使這些城市的經濟更蓬勃,刺激當地需求外,這些城市也將會有更多業務配套,如倉庫、專業服務等。企業擴充業務到這些大中型城市將會更便利。

內地超大和特大城市的經濟發展將以高端產業引領。(Shutterstock)
內地超大和特大城市的經濟發展將以高端產業引領。(Shutterstock)

推動區域平衡發展

如前文所說,近年中國在促進區域平衡發展方面,已經取得顯著的進展。但是,發達地區及其他地區在社會發展上的差異仍然存在。中央政府對統籌各區域的發展步伐十分重視,早於2018年11月,中央政府就已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以建立區域戰略統籌機制、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等作為主要構成部分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十四五」規劃列出更多促進區域平衡發展的政策,例如:

  • 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
  • 在中西部有條件的地區,以中心城市為引領,提升城市群功能,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區域
  • 加大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入,支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集中力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補齊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領域短板
  • 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提升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水平,促進西北地區與西南地區合作互動
  • 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加快武漢、長株潭都市圈建設
  • 研究在內陸地區增設國家一類口岸,助推內陸地區成為開放前沿
  • 推動沿邊開發開放高質量發展,加快邊境貿易創新發展,更好發揮重點口岸和邊境城市內外聯通作用

推動區域平衡發展對中國的長遠發展有不少好處。除了可以減輕發達地區的資源壓力,從而騰出更多空間發展現代服務業及先進製造業外,還可以藉產業轉移刺激其他地區的工業發展,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促進國內大循環的發展。

而且,現時中國跟鄰近的東盟及中亞國家貿易日益頻繁,加快內陸及邊境地區發展能使這些地區成為區域貿易樞紐,藉此深化中國與鄰近國家的貿易往來,強化中國對外國際循環。

對企業而言,中國推動區域平衡發展將會為企業提供更多發展選擇。過去有部分製造業企業認為內陸地區物流及其他供應鏈配套不完善,所以抗拒將製造基地從沿海省份遷至內陸地區。隨着政府表態要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相關地區的供應鏈配套將有望更成熟。

在符合政府環保及勞工政策的前提下,企業可以考慮將更多產能遷移至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享受當地人工成本較低的發展紅利。對貿易商、零售商及服務業界而言,內陸及邊境地區成為區域貿易樞紐,表示這些地區業務發展空間將會更廣闊。

隨着政府表態要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相關地區的供應鏈配套將有望更成熟。(Shutterstock)
隨着政府表態要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相關地區的供應鏈配套將有望更成熟。(Shutterstock)

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

「十四五」規劃除了闡述了國家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的宏觀規劃外,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最新發展方向也有作出描述。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和物流發展,規劃指出,將「加快城際鐵路建設,統籌港口和機場功能布局,優化航運和航空資源配置」和「深化通關模式改革,促進(港澳與內地)人員、貨物、車輛便捷高效流動」。對長三角的交通和物流發展,規劃指出將「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長三角地級及以上城市高鐵全覆蓋,推進港口群一體化治理」。

其實,以上提及的不少政策已於「十四五」規劃發布前推出。2019年12月,中央政府發布《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到2025年,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及安徽省四省市,鐵路網總密度將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總密度將達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四省市總面積為35.8萬平方公里)。

2020年7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覆》,指出

在2025年前,大灣區鐵路網絡營運及在建里程將達到4700公里,全面覆蓋大灣區中心城市、節點城市和廣州、深圳等重點都市圈;而在203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將達到5700公里,覆蓋全部縣級以上城市。

對比「十四五」規劃及過往數年的一些政策,可以發現「十四五」規劃重視政策連貫性,並且有敦促相關政策盡快落實的意味。

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本身便是中國內地基礎建設較領先的區域,在「十四五」規劃的政策表述下,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的交通和物流設施建設將有望高速發展。不少港商在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有不少業務,該地區的交通基礎建設再次升級,將進一步節省人員和貨物流動的時間成本,對有意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各城市業務的企業來說可謂一大利好因素。

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的交通和物流設施建設將有望高速發展。(Shutterstock)
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的交通和物流設施建設將有望高速發展。(Shutterstock)

「十四五」規劃對港商的啟示

根據香港工業總會,現時最多香港製造業企業位於廣東省和長三角地區。這兩個地區毋庸置疑穩坐中國最發達地區之列。在經過多年發展後,香港廠商應該了解到這些發達地區,現時需要肩負引領國家整體高質量發展的任務。這些地區需要更妥善使用資源,以推動當地經濟朝高質量、高增值的方向發展。

因此,在這些地區營運的港商應考慮提高生產線及產品的科技水平,成為這些地區先進生產力的一部分。這樣廠商便可以充分享受當地物流設施及現代服務業配套日益全面的優勢。廠商也可以關注其他地區的最新發展情況,研究將生產基地遷移至那些地區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香港廠商可以積極考慮開拓或者擴大中國內地業務,把握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暢通國內大循環激發的商機。

對於服務業企業,企業可以持續探索大城市以外的營商機遇。2021年4月發布的《在粵、閩、桂香港服務業企業名冊》顯示,廣州(423家)及深圳(282家)是香港服務業企業在內地營運的首選城市。同時也有不少企業選擇於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營運,例如東莞(149家)、佛山(63家)、惠州(59家)等,顯示在粵港澳大灣區內,不少香港服務業企業已看到廣州及深圳以外城市的商機。

隨着政府將於全國推動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功能疏解及推動區域平衡發展、以及於內陸地區發展區域貿易樞紐,大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區將深化服務業發展,成為雙循環發展格局中更重要的一部分。服務業企業也可以持續探索這些城市及地區為企業帶來的機遇。

〈淺析「十四五」規劃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規劃〉二之二

原文連結:https://bit.ly/ 3BIE6bL
如欲了解更多機遇,請瀏覽貿發局經貿研究網站:http://research.hktdc.com/tc/

香港貿發局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