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國家為推動創科新產業的發展,都紛紛成立科技園和不同的科硏基建設施(例如在香港成立的「香港科技園公司」、「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中藥研究院」等),除了所需硬件和設備外,並提供各類軟件和國際關係網絡配套。
創科產業能用「成本效益」評估嗎?
傳統上,政府和業界對創科基建和項目的評估,是以科學和技術為基礎的內部質素監控機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mechanism),這主要是依賴業內專家和學者作出技術可行性評估,亦可能輔加一項商業可行性評估。然而,後者通常都是較籠統和髙度樂觀的。這評估有其科學性,但並不是一個全面經濟和社會效益的評估。
筆者在七月初本欄發表一篇《香港新產業政策的理論依據》的文章指出,近年一些關注公共政策硏究學者,開始引用「成本效益」分析,應用於設立科硏基礎設施的決策上。「成本效益」是超過100年的經濟政策評估工具,福利經濟學是這架構的理論基礎。就在現時可應用在科硏設施不同的評估工具中,它被認為是最有應用實效和發展前景的工具。
曾有業內朋友提醒筆者,在香港的科硏機構進行「成本效益」評估是不設實際的:一方面是因為有關的機構一定不願意合作,而在另一方面,因為這些機構的很多成果和效益,實際上都是不容易量化的。筆者完全同意這些觀點,這亦可能是多屆特區政府未有對它們啟動嚴謹「成本效益」評估的原因。但這課題近年在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已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評估機制,我們必須認真參考。
「成本效益」評估是一個協助複雜科研基建投資決策的工具,這是嘗試把它們對整個社會和經濟的所有成本和得益,都轉化成為可以金錢作為量度的一個系統,最終是以「剩經濟收益」(net economic benefit)作為決策的參考指標。
「成本效益」是以市場價格和「影子價格」(shadow prices)兩個概念,計算所有相關活動和產品的成本及收益的(「影子價格」是用來計算那些沒有進入市場交易相關活動和產品,例如中學生參觀科硏設施的得益是值多少錢)。而在評估社會的「剩經濟收益」時,是以一個長期而適當的框架作考慮的。
「應科院」的成本效益分析
「應科院」作為單一的應用科硏機構,已營運約20年,總的經費可能已達100億,是非常適合採用「成本效益」的分析架構,以全面檢視其成立至今的成本效益,並作為策劃「應科院」未來發展的參考。筆者並不是特別針對「應科院」,只是「應科院」的結構和營運較為簡單。而科技園和數碼港也涉及一些地產項目,並與其他很多相關機構關係密切,要評估它們的「成本效益」不是不可能,是會更為複雜。筆者以「應科院」作為試點討論,這是務實的考慮。
對科硏機構進行「成本效益」評估,主要可分為兩部份:(1) 經濟和財務效益評估及(2)社會效益評估。簡單來說,在計算科硏設施的經濟和財務總成本方面,是要把所有不同的成本項目,包括在不同時間的支出,用一個折現率(discount rate),統一計算出總成本的現值(present value of total cost)。
例如在「應科院」營運中,除了行政營運成本和項目科研成本外,其一些硏究員是獲得政府其他科技基金津貼工資的,這些非直接經「應科院」的支出,也應計算在總成本的現值內。當然,其他的社會成本(這包括興建科研基建所需土地的機會成本,因為這土地也是可以用來興建公屋的),也需嘗試評估以計算在內。
至於在計算科硏基建設施的總效益方面,情況就複雜得多。因不少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目標和成果,並不容易以金錢準確量化,但這正是經濟理論和分析可以提供答案的地方。其以「影子價格」及複雜的統計分析方法,把可能的收益,評估出一個可信的範圍,給決策者參考。
科硏基建設施分類與效益評估
科硏基建設施可劃分為三大類:
(1)基礎性硏究──以新知識促進人類長遠福祉為目標,例如設在大學內的科硏設施、設立大型天文望遠鏡等;
(2)應用性硏究──主要為發展有商業收益的新產品和服務,就如「應科院」的任務;
(3)創意性硏究──這可以算是融合基礎性和應用性的硏究,最終亦是以經濟目標為依歸,就如科技園和數碼港的任務。
就評估「應科院」應用性硏究的總效益方面,則包括以下多個重要部份的:
(1)完成的科硏成果,已成功商業化的直接收益;
(2)科硏成果的其他可能延後商業收益──這部分延後收益估計是不多的;
(3)成功申請專利的可能延後商業收益──大部分估計是沒有商業收益的;
(4)現正進行科硏項目的可能商業收益──投資回報具髙度不確定性;
(5)科硏人才培訓的經濟社會效益──受益者包括直接受聘的科技和其他工作人員、實習的學生,以及更廣泛的科技羣體;
(6)社會各界在參與各類推廣科研活動的效益;及
(7)其他效益──從科硏設施成果直接或間接得益的企業和消費者。
以上(2)、(3)及(5)項的可能收益,是可以應用以往的資料(例如「應科院」的專利,在歷史上是有多大比例可以產生延後商業利益的)和對不同科技產業及其市場未來發展的評估,以設計一個適合的統計模型;這可提供不同機率的商業收益估算,給決策者參考。
香港政府及市民對創科基礎設施都抱有愈來愈大的期望,政府的投入亦不斷增加,認為這是帶領香港進入國家復興大業重要一環,也是香港經濟的未來出路。因此,如何評估這些創科基建和政策的成效,增加其問責性,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刻不容緩。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