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說四十七:困卦
《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困卦由兌卦和坎卦組成,上「兌」下「坎」,「兌」為澤,「坎」為水,所以說「澤水,困」。
這個卦名的解釋很容易,困就是困境、困難、困頓等意思,和我們現在用的意思並沒有多大分別。
但由澤和水兩個象,怎樣會出困境的意思來呢?我們可以想像澤是一個水庫,在水庫的下面,由於某些原因,就算是滲漏吧,水都流出去了,那麼,便出現澤下有水的現象。《大象傳》辭更把這種現象推到極點,水都差不多滲漏完了,便是「澤無水」,那麼水中的生物,處於什麼境地呢?生命受到威脅,那當然是「困」了。這個卦象,還是相當容易理解的。
「澤無水,困」,使人想起《莊子》中「涸轍之魚」的故事。莊子家裏很窮,一天,到監河侯那裏去借糧。監河侯說:「好的,等我收到租稅,就借給你三百兩銀子,行嗎?」莊子聽了很生氣,說:「我昨天到這兒來,在路上聽到叫喊的聲音,四面一看,見在乾涸的車轍裏躺著一條鯽魚。我就問牠:『魚啊魚,你為什麼到這兒來?』鯽魚回答說:『我是東海的波臣。你可給一升或一斗的水來救我的命嗎!』我說:『好的,我就去游說吳、越兩國國君,引西江的水來迎接你,行嗎?』鯽魚很氣憤地說:『我離開了正常的生活環境,孤零零地躺在這裏,你只要給我一升半斗的水也就能讓我活命了。你說要引西江的水來迎接我,還不如早些到賣乾魚的攤子上去找我吧!』」
莊子為什麼說這故事,暫且不論,但那條鯽魚,就是處於「澤無水」的「困」境了。
殷海光談《人生的意義》
《大象傳》辭所說的「困」,並不單指一般的困境。從「君子以致命遂志」一語,可見這困境確如《莊子》的故事中所說,屬生死攸關的困境。面對這種困境,該如何自處呢?早期香港中學預科班的同學,都讀過殷海光先生《人生的意義》一文,其中便有這樣一段:
如果我們面臨一個兩難式,即是:如果我們要滿足衣食等生物邏輯,那麼勢必犧牲道德或理想;如果我們要維持道德或理想,那末勢必因難以滿足衣食等生物邏輯的要求而難以生存。處此困境之下,我們怎樣作決定?
這段話,很好地詮釋了「困卦」的處境。「澤無水,困」,就是「難以滿足衣食等生物邏輯的要求而難以生存」的處境,「維持道德或理想」就是《大象傳》辭中「致命遂志」的「志」。殷海光對這問題,給予一個提示。他說:「我以為孟夫子所倡導的『義』是救藥。」這又引領我們去檢視另一篇所有中學生都學過的文章了,這就是《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章》: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大象傳》辭所說的「致命遂志」,「致命」,就是孟子所說的「捨生」,「遂志」就是「取義」。朱熹解「致命」,便說「致命,猶言授命,言持以與人而不之有也。」用通俗的話來說,便是「把命拿去,我不要了」。由王弼至孔穎達至朱熹,說法是一致的。王弼注這話時說:「處困而屈其志者,小人也。君子固窮,道可忘乎?」孔穎達《周易正義‧疏》則說:「『君子以致命遂志』者,君子之人,守道而死,雖遭困厄之世,期於致命喪身,必當遂其高志,不屈撓而移改也,故曰致命遂志也。」「遂」,使得到滿足。「遂其高志」,使自己高遠的道德或理想得到滿足。
儒家道統,在這問題上的看法是一貫的。我們再推上一些,再引所有中學生都讀過的一則《論語》: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衞靈公》第十五)
「仁」,便是「志」,「殺生」,便是「致命」。孔子說的「殺身成仁」,孟子說的「捨生取義」,《大象傳》辭說的「致命遂志」,都是同一個性質的抉擇。
讀《易》,是為了求問禍福休咎,以趨吉避凶的嗎?讀了這則《大象傳》辭,便可思過半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