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紅頂白,乃人之常情。早前加密貨幣大跌,立即出現了不少悲觀預測,如比特幣將跌至1萬美元之類。近期加密貨幣回升,看法又隨之忽然改變,早幾個星期才唱淡的財經專家,已改口預測比特幣將升至年底了。
隨風擺柳的預測方法,也不是沒有用武之地。就如樓,交易過程比較複雜緩慢,興建過程亦一波三折,其價格變化因而有少見於其他資產的持久特徵:升開大多繼續升,跌開大多繼續跌。根據最近表現去估,表現不會太差,至少會比擲公字可靠。
例如最近香港樓價破頂,若你要在傳媒面前表現出專家風範,只要托一托眼鏡,隨便說一堆似是而非的理由,再預測繼續上升就可以了。只是股票以及加密貨幣等的資產,運作「速度」快得多,價格反映最新資訊,上落沒有明顯持久性,盲目跟風往往變成跟車太貼,尷尬地被逼轉軚。
除了升升跌跌,加密貨幣市場的另一焦點,是拜登美國基建方案中一個小枝節。話說方案既要政府花錢,當然也要想辦法收錢,方法之一,就是打加密貨幣市場的主意。
在股票市場,中間人或經紀促進買賣,其賺取的收入當然要交稅。但在加密貨幣市場,何謂中間人就有理說不清了。爭議所在,是中間人的定義太過廣闊。字面上連掘礦、軟件開發等的業界人士也可以包括在內,株連甚廣,而更麻煩的是這些參與者或有協助買賣,但形式不似傳統市場中間人的清楚,報稅根本不知從何報起。
業界憂慮,當然是方案會趕走加密貨幣的人才和投資,而政府最新的立場,則是條文字眼雖然含糊,但實際執行時保證會範圍狹窄。這樣的保證,就如狼保證不會吃掉羊一樣,是沒有說服力的。
基建方案剛過了參議院一關,下月將會回到眾議院。現時就有一班跨黨派的眾議員,明言會在會議盡力阻撓,爭取修改方案這個小枝節。議會「突襲」能否成功,當然值得留意,但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加密市場的政經勢力,已足以在議會興風作浪。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調查,一眾加密貨幣企業和組織在今年上半年的遊說支出約200萬美元。美國每年總遊說開支數以十億元計,區區幾百萬當然是小數目,但我們不要忘記加密貨幣市場不久前還是「小眾玩意」,如此增幅是相當可觀的。
我對加密貨幣樂觀的理由之一,就是市場已有相當規模,一發不可收拾。量度其規模的一個指標,就是遊說支出有多大手筆,利之所在,從而看出背後的利益有多龐大。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