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片說覺醒 陳獨秀與胡適

正在香港播映的電視劇集《覺醒年代》,紀念中共創黨百年。其「主旋律」,是走社會主義革命之路,但也涉及新文化、五四運動與民主、科學、人權、自主。

北京陶然亭雪花飄飄的場景,雖不同於唐詩人李頎的「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但片片雪花的輕飄,與陳獨秀(1879—1942)一群人的「啟蒙」豪情交織,讓人感受到酷寒中的一絲暖意、知識人的使命感。

這是電視劇集《覺醒年代》(下稱《覺醒》)拍得很美的一段畫面(第5集)。

1915—1921 民國和北洋

《覺醒》是中共百年紀念片,正在香港播映(共43集,7月30日播映第15集)。它的主題,是知識界一群人在民國初期(1911—1921)的苦難中覺醒,尋求社會主義革命之路、創建共產黨。

《覺醒》有別於過去的政治宣傳片(或稱政教片)。不是只神化毛個人的說教片,片中主要人物不是政治概念的符號化,而是有個性、「活着」的人;它也展現民國初期的一些社會生活、知識界的思潮激盪,並非只是戰狼式的「戰鬥」。就了解、探索歷史來說,此片有參考的價值。

「覺醒」的時間跨度,是1915—1921(民國4至10年)。這是南北對峙、軍閥割據時期。

孫中山先生主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民主共和政體卻未真正建立。北洋軍閥中的皖(安徽)系、直(直隸,後稱河北)系、奉(奉天,後稱遼寧)系混戰,北洋政府與南方革命政府分治。

直到1928年6月,蔣介石率國民革命軍攻入北京(後改稱北平)、結束北伐戰爭,才完成南北統一。

繼之而來的,是國共武裝鬥爭(1927.4—1937.6);中央與地方軍閥戰爭(如1929年3月的蔣桂戰爭)(註1),亦仍斷斷續續。在列強侵犯、內亂難止之下,「中國往何處去」是知識界探索之路。

陳獨秀旋風 涉三件大事

《覺醒》的歷史敘事,涉及三大歷史事件:
一,新文化運動(1915)和五四運動(1919);
二,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1915),後來改稱《新青年》的社會影響;
三,組共產主義小組(1920)、建共產黨(1921),陳獨秀的關鍵角色。

在三大事件中,陳獨秀是極有影響力的風雲人物,在思潮激盪、思想啟蒙中,形成一股「陳獨秀旋風」。

《覺醒》是為陳獨秀、胡適翻案的一部影視作品,恢復了他們影響新文化運動、陳獨秀主導創建共產黨的地位。

在中共黨內鬥爭中,陳獨秀背負一大堆政治罪名。在國共合作期間(1924—1927)他傾向於與國民黨溝通、合作、減少農民暴力,被中共指為「右傾機會主義」或「右傾投降主義」;後來,更被編造「叛徒」罪。1949年後,官方的黨史教科書,淡化甚至避談他主導創建中共。

北大校長蔡元培包容師生「思想自由」。(檔案圖片)
北大校長蔡元培包容師生「思想自由」。(檔案圖片)

新文化運動 民主和科學

新文化運動後,不同政治立場的政界、文化界人士,對陳獨秀選擇社會主義革命為「解救中國」之路未必贊同,但對他的學問、人格及推動新文化運動的作用,評價都高。

評論者包括德高望重的蔡元培,後來親近國民黨的胡適和傅斯年(曾任台大校長)。傅斯年說,陳獨秀是光芒萬丈的彗星。

《覺醒》重墨的人物,是蔡元培(北大校長)、陳獨秀(北大文科學長即文學院院長)、胡適(北大教授)、李大釗(北大圖書館主任)和錢玄同、劉半農、高一涵、沈尹默、魯迅、周作人等,都是新文化運動參與者。其中對陳獨秀的早期歷史陳述,可說是「全景」性。

在《覺醒》中,陳獨秀、胡適和蔡元培在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角色尤為突出,民主(Democracy)、科學(Science)即德先生、賽先生的提出,對知識界的思潮、對民眾的啟蒙影響至深。這都與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胡適鼓吹白話文有關。

激進的社會主義革命者李大釗。(檔案圖片)
激進的社會主義革命者李大釗。(檔案圖片)

人的自主性 拒愚民政策

《覺醒》陳述《新青年》的社會影響,觸及陳獨秀的啟蒙觀。

在劇集中,他主張從啟蒙中改造社會,即改變愚昧、素質不高之弊。《青年雜誌》的創刊號,發表他的〈敬告青年〉一文,闡述6點期望,包含「自主的非奴隸的」,「世界的非鎖國的」。

他呼籲擺脫蒙昧。如欲「脫蒙」,「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註2)。《覺醒》沒有「人權」一句的描述,或可能是避免引起「敏感的聯想」。

所謂人是「自主的」,本欄解讀是:強調人是「個體」,有其自主的選擇權,自主思考的自由;在思考中「發現問題」或了解真相、辨別是非,而不是唯唯諾諾、沒有「自我」的工具。

說人格魅力 包容不整人

對陳獨秀歷史角色的描寫,「覺醒」的成功是跳出對他一味批判、加罪的習慣,正視一些不能迴避的歷史事實,還能給他的人格魅力加上公道的一筆。

他的人格魅力,在於不造作,不整人,有理性,能包容。

鄧小平曾說:毛愛整人,「誰不聽他的話,他就想整一下」(註3);從彭德懷到已確定的「接班人」劉少奇、林彪,都被他加上叛徒和「裏通外國」的罪名整掉(註4);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則不整人,「不搞陰謀詭計」(註5)

啟蒙再思索 回歸自由路

《覺醒》中的覺醒意涵之一,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倡議的民主觀、科學觀;以民主、科學的精神,探討「現實問題」包括「振興中華」。

陳獨秀既倡議民主、科學,又把社會主義革命視為「解救中國」之路,正是他「自相矛盾」之處。

他主導中共的建黨(1921),並成為1至5屆(1921—1927)中央的最高負責人。在1927年的「八七會議」(註6),他被撤職。1929年因中東路事件涉嫌「反蘇」被開除黨籍。後來,他被國民黨當局判刑,坐牢多年。晚年潦倒,客居四川江津,半生坎坷多難。

這段經歷,不在《覺醒》的陳述範圍,但引發人們對覺醒、啟蒙的伸延思考。網絡平台的留言,很欣賞陳獨秀提出的「個體覺醒」(自主的非奴隸的)。人的「個體覺醒」,正是社會啟蒙不可或缺的部分。

陳獨秀晚年的思索,是疏離暴力性革命,秉持自由、平等的理念,強調民主、科學的價值觀。

註:
1,蔣與桂系(李宗仁)戰爭後,有1929年10月的蔣馮(馮玉祥西北軍)戰爭,1930年初的馮閻(閻錫山晉軍),桂與蔣的中原大戰。
2,《簡明中華百科全書》1017頁。
3,《鄧小平文選》第2卷301頁。
4,提劉少奇冤案 記取歷史教訓
5,愛思想網2021.6.5張寶明文。
6,1927年8月7日的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在湖北漢口舉行。在會上,毛澤東激烈批判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反對太多的農民暴動等鬥爭運動,提出「槍桿子裏出政權」。

本文原題〈香港播百年片 陳獨秀與啟蒙〉,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後,授權本網站發表。

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