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全面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國家。在當前國際環境為背景下,以中國歷史經驗為借鑒,中國改革開放正在以一種新的範式進行,而這新範式是以創新為主導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是建設一個共同富裕、有能力捍衛國家主權和有利於維護世界穩定的現代社會。
中國發展向好 GDP或趕超美國
近年來,西方主流的「中國觀」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它們將中國視為對西方進行所謂的「自由國際秩序」的一種嚴重的挑戰。
在一些激烈的言論中,西方往往將這些挑戰視為中國懷有惡意地構成對他們來說的生存威脅,自然另一方亦會產生類似的反應,結果可能成為一個自我應驗的預言,從而可能導致發生真正的衝突。為了應對這種競爭,對於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而言,瞭解中國的發展目標及其背後潛在驅動力是很重要的。
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1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仍然增長了12.7%,兩年平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達5.3%。中國的國際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亦在持續增長。今天,中國已經步入「小康社會」,而且消除了絕對貧困。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對其政府的支持率也日益增加。加拿大約克大學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98%接受調查的中國民眾表示他們對政府表示信任。
根據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apan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到2028年左右,中國的GDP將超越美國。面對這樣的預測,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將會如何應對一個以中國作為領導者的世界?
政府鼓勵萬眾創新 國有民營企業並存
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於1970 年代末開啓了改革開放的道路。 在保留其國有經濟主要特點的同時,鄧小平開始嘗試融入市場經濟的一些要素,其中包括讓民營企業的出現。40多年後民營企業和他們代表的企業家精神在今天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沿著計劃經濟的淵源,中央政府繼續引導着中國經濟的發展。2014年期間,中國企業家憑藉在當時已經積累了十多年推動創新的成功經驗,在落實當時中央政府提出的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地方政府則在中央政府與企業家們之間扮演着橋樑角色。不少地方政府往往不只遵循中央政府制定的戰略,並同時為企業提供資金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此外,在二元經濟結構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併存在。儘管二者在同一個領域競爭時往往會產生矛盾和衝突,但兩者也存在共生的關係。國有企業提供例如基礎設施在內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最好的案例莫過於中國高速鐵路的發展,其覆蓋範圍現在已經是世界之最。國有企業不會根據以狹隘定義的經濟效益來評估公司使命和業績,而是為了更廣泛地提高人們生活的便利性與效率。在中國的人和企業,包括外資企業,都從這種模式中受益。
有人稱之為「舉國體制」,表示可以為特定目的調動全國資源。這需要所有參與者在集體責任和個人目標之間保持適當的平衡。當國家在推動集體目標時(例如通過國有企業為公民和企業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國家亦允許甚至是鼓勵企業家們在遵守國家制定的規則和秩序時獲取個人適當的利益。
中華文化包容特點 推動中國現代發展
習近平主席在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講話中,曾9次提到「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他亦提及,「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象徵着中國如何探索屬於自己的現代性的重要觀點。在此基礎上,「舉國體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在展望未來的時候,中國也會回望它豐富的歷史文化。在秉承傳統理念的同時,中國在對馬克思主義等外來思想以及合理程度的資本主義也能包容進來。中國奉行社會主義原則,但同時接納了市場經濟的活力。貫徹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要理念,但同時亦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
對「陰陽」二元思想長久以來的信仰,對外來思想例如佛教的吸收,與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多股中國傳統思想融合在一起,加上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王賡武教授所提的中華文化中的「一體」感,這種巨大的包容性,自從一千多年前就塑造着中華文化的發展。
這些理念正在推動今天的中國積極地探索適合自己的現代性,同時在這一探索的過程中解決諸多方面的問題。
在這一背景中,中國將繼續以包容的方式向前發展,在過程中伴隨着進行不同方式的試驗,並在社會、經濟和政治上取得進展。
中華民族將繼續在科技領域和經濟發展中探索和吸收更多的新思想。伴隨着這些變化,中國的價值觀和軟實力在世界其他地方將會被更多的瞭解和接受。
西方決策者和精英們需要從自身利益出發,研究這些現象、歷史背景和其對未來的影響。
此文英文版原載於《南華早報》,本社經作者翻譯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