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拳入哲」似是超凡入聖之途,非尋常百姓所能為。若然習拳必須如太極拳宗師孫祿堂(1860-1933)在《太極拳學》所言:「……不尚血氣,純任自然,不能傷其後天之力,專以善養人之浩然之氣為主」,或如精通形意拳的薛顛(1887-1953)在《象形拳法真詮》說:「該夫武術一途,分內外兩家,有武藝道藝之稱,練武藝者,注意於姿勢,而重勁力,習道藝者,注於養氣而存精,以意動,以神法」,恐怕不少人會對武術敬而遠之。
從武術上升到養氣和求道,合於中國傳統文化要義,卻非每個當下習武者之共同願望。時代不斷變遷,今天習武者仍眾,但目的和體驗卻各有不同。拳種無數,人人各取所需;哲理多門,問道各師各法。習武得以自衛強身,進而達於禮義,已是更上一層樓。能否「以拳入哲」,倒要看「哲」的含義。
武者三問 哲思人生
還記得2011年在德國旅遊之時,在弗萊堡(Freiburg)火車站買下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風行一時的作品Wer bin ich? und wenn ja, wie viele?(英文版:Who am I-and if so, how many?),之後的旅程中,看得不亦樂乎。
普列希特年少成名,多才多藝,涉獵領域包括文學、哲學、藝術和教育等等,而且文筆輕柔精到,能把艱深複雜的議題娓娓道來。該書以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l Kant)的三個問題:「我能知道什麼?」、「我該做什麼?」、「我能希冀什麼?」開展出一部深入淺出的西方哲學史,最後回到康德的第四問題,「人是什麼?」
普列希特的作品涉及天文、地理、動植物學,未必是大家最關心的,但他重申康德的幾個問題,卻總曾在我們腦海閃過,甚至徘徊不去。日前再翻閱該書,再想起康德的幾個問題,赫然想到它們和武術可以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讓我試把提問改一下,辛勤練武,「我能知道什麼?」練就一身武藝,「我該做什麼?」憑着武藝,「我能希冀什麼?」武者在不同階段都可能提過類似的問題,得到過不同的答案,在提問和回答過程中,武者其實已經入哲。探索也許深淺不分,但過程中武者自有領悟,甚至達到最深切的問題:「武是什麼?」
融匯古今 不限門派
由盧敬之、卓文傑、林雪杰、趙格華和伍智恆合編的《文武之道(下)──以拳入哲》收錄了超過30位武者的文字和訪談實錄,我嘗試用上述三個關鍵問題將它們分類介紹。
關於「我能知道什麼?」的文章,不一定有知識論的視覺,但他們的很多自省都極有啟導性。習武是一個求知的過程,而最終結果是自知,了解自身的強弱、需要和心性是智慧的根本。新時代,知識再無疆界,醉心武術者不受門派所限,武術旅程天南地北,知世界之大,知自身之有限。
他們懂得取長補短,在實踐之中不斷自我發現(蘇寶生、冼洪威);在鍛練和應用中強化個人特質(林敬皓),不斷嘗試,真誠面對缺點與失敗,謀求改變。習者能將他們匯通的想法見諸文字(吳柱廷、莫家泰、陸子聰),甚至將之結合自身實踐進一步闡釋(蔡鎮崑、鄧創文),境界得以提升,而讀者亦能一開眼界。
假若以1860年代的自強運動作為起點,中國的現代化工程已經進行了超過160年,當中引起的傳統──現代性爭議,更如一個沒有盡頭的對話。科學、實用主義和工具理性主導着大潮流,但在不同的時空和場景,大家享受傳統的生活和價值,甚至以此抗衡過度的現代性。不少習武者能在武術中從新認識傳統,並得到心靈的指引。
有人對傳統的師徒關係,當中傳授的武學知識,人生智慧,禮儀規矩心悅誠服(陸地、歐陽劍文);有人在古籍文獻發掘不衰的武學智慧(Johan Harmenberg、盧韋斯、陳翰文);有人努力紀錄武術的原生態(卓文傑)。在武者的世,傳統和現代合成一個完整的世界。
孜孜不倦 習武動力
對於武者,「我該做什麼?」意味着何處才是用武之地?水泥森林不比不毛之地,法律、規範和文化理想限制了用武的方式。但法治之區不一定永遠太平無事,適當用武而不逾越法律和文明界線,是基本的尺度。勤於練習,同時陶冶本性,方可收放自如(蔡偉德)。與時並進,不斷邁向新高峰是孜孜不倦習武的動力(曾俊華)。今天不在戰場或街頭比高低,但運動場是健兒的英雄地(鄭子文)。退而修身,武術足以豐富心靈(葉智程、趙培魯、李春源、徐惟恩、陳歷恒)。
向前走,武術帶着無數人的想望,所以對武者來說,「我該有何冀望?」這問題並不成立。人生高低起落,武術的經歷能讓人輕鬆對應(唐柏文)。驚、懼、疑、惑屬人之常情,以刀銳志,沉着面對(劉淑瑩)。武術無邊界,劍擊可以遇上system(湯振傑);意拳和截拳道對話(伍智恆);武士道與儒家精神同坐(鄧繼昌);柬埔寨、烏茲別克和波士頓(蔡鎮崑、謝麗儀、鍾玉強、郭威賢)近若毗鄰。沒有平凡或不平凡,無論角色如何轉變, 練武之心不改(何佩珉、楊世邦)。生生不息,源源不絕,如萬卷書(卓文傑、健公書院),如斲琴音(關嘉匯)。
「武是什麼?」最終還得由武者解答,但前輩後進之言,卻不無啟迪之益。
新書簡介:
書名:《文武之道》(下冊)
編著:盧啟之、卓文傑、林雪杰、伍智恆、趙格華
出版社:超媒體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