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電影資料館慶祝開館20周年,推出一連串誌慶節目,包括策展昔日太平戲院珍藏,讓原來散落民間的歷史文物,得以集中保存,善莫大焉。
音樂資料保存艱難 無藏館恐資料流失
電影是各表演藝術種類唯一擁有官辦的資料館,這固然跟香港電影非凡成就有關,也跟與電影及電影人相關的龐大資料,作及時收集、整存有關,留住文化集體回憶。
其他藝術門類之中,音樂資料的保存,無論是質還是量,都面對嚴峻情況。近日樂評家周凡夫辭世,留下超過50年的原始資料,從節目單、剪報,到唱片,還有大量手稿、照片,都突出了音樂資料整存和所需空間的迫切性。這裏所指的音樂,包括中西樂種,流行古典、聲樂器樂,其中粵劇,更是2009年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成為香港首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戰前後,是香港粵劇、粵樂的黃金時期,各戲班留下輝煌史績。上世紀7、80年代隨着經濟起飛,職業藝團百花齊放,流行樂壇星光熠熠,文化中心、文娛中心拔地而起。整個過程留下不少音樂資料,可是沒有一座專門的資料館,恐怕資料隨着日子而流失。
音樂文獻得來不易 資源整合還需空間
關於音樂資料保存,香港中央圖書館前總館長鄭學仁博士在最近一次講座,回顧他有份參與的音樂文獻徵集活動,從2001年開館以來,至今整整20年,收集了文獻總數達21萬之鉅,成立了11個學者文庫,現在集中在中央圖書館10樓藝術資源中心的音樂特藏。
兩小時的演講,鄭博士回憶他和團隊如何接觸音樂巨匠或後人,商討接收音樂資料,到復修文物,最後成功策展公眾展覽。其中不乏感人故事,包括在凍肉室拯救吳大江樂譜、奇跡般聯絡上「曲帝」胡文森後人等,都說明資料文獻保存的得來不易,以及行動的急不容緩。該特藏已經成功收進陳蝶衣、綦湘棠、于粦、東初、屈文中、張永壽等已故音樂、曲詞等大師的資料。
演講最後提出,文獻徵集的成果,還有賴於一個整合資源的空間,名曰香港音樂資料館。香港大會堂低座側的展城館是首選館址。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