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與張樂平 紀抗戰勝利70年

硝煙之中,以筆為刀。身處戰爭歲月,面對家國大義,文藝創作者們如何挺身而出?其實手中的筆,即可成為敵人畏懼的武器,而這便是「文人抗戰」的真義。

《三毛》勇奪法國昂古萊姆文化遺產大獎

 
正值抗戰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戰爭與和平這個永恒的話題再次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巨大的迴響。有太多需要銘記的經驗教訓,也有太多需要緬懷的人物和故事,其中有一位衣衫襤褸卻伶俐機制的孩童,三根卷卷頭髮、線條簡單卻活靈活現,是過去這麼多年幾代中國人的集體回憶。他,就是漫畫人物「三毛」。「三毛之父」張樂平先生親身經歷的漫畫抗戰歲月,就是最好的資料,讓人們了解一個亂世之中的文人風骨,並將他們的家國情懷在當代社會中傳承和發揚下去。
 
2015年2月,在被譽為頂級漫畫節的法國昂古萊姆國際漫畫節上,法文版的《三毛流浪記》獲得文化遺產大獎,是歷屆以來第一個獲獎的中國作品。7月香港書展期間,亞太日報、零傳媒、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攜手推出《名家談三毛——硝煙難掩文人風骨》講座活動,再次將這位經典漫畫人物三毛以及漫畫大師張樂平先生的故事帶到了香港,呈現給香港的新老朋友們。
 
《三毛流浪記》是張樂平的代表作,亦是中國漫畫筆者抗日的重要痕跡。 (網上圖片)
《三毛流浪記》是張樂平的代表作,亦是中國漫畫筆者抗日的重要痕跡。 (網上圖片)
 

文人抗戰——「三毛之父」張樂平

 
張樂平先生之子張慰軍先生告訴記者,張樂平先生與三毛一樣,他們之所以成為經典,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他們接地氣。這是一句說來容易做來難的總結。任何一場戰爭到最後,先進的武器都會消耗殆盡,總歸是人與人的對抗,而這一個個如三毛、如張樂平先生一樣的平凡人,才是戰爭中真正的主角。同時,戰爭硝煙襲來,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無論是未成年的孩童,還是原本形象文弱的文藝創作者們。而張樂平先生正是深深的理解這是一場必須要人人奮起反擊的戰爭,於是義無反顧的扛起了宣傳抗日的重責大任。
 
好友張健亞,同時也是電影《三毛從軍記》的導演,他稱張樂平本身是一個膽小謹慎的人,也少不了作為漫畫家獨特的敏銳感,抗戰的動亂讓他不得不變得緊張、憎恨。當時防空警報時不時的響起,眾人懷着恐慌的心情被趕來趕去,張樂平親眼目睹好友張曙在自己眼前被活活炸死。這些經歷,怎能不原本膽小謹慎的漫畫家?怎能不推動他成為一個抗戰的文人?
 

抗日漫畫宣傳隊的元老

 
30年代的上海,已經受到了西方電影、漫畫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幽默感的啟蒙」。《三毛從軍記》可說是其對這段抗戰歷史的回顧。因為漫畫獨有的氣質:幽默、誇張、一針見血,張樂平選擇了用喜劇的方式去表現生活中的艱難,以幽默表現現實生活的殘酷;三毛的英雄夢想也同是映襯張樂平心中孩子般的天真。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上海漫畫界迅速成立上海漫畫界救亡協會,開展配合抗日戰爭的漫畫創作宣傳活動。隨後成立了抗日漫畫宣傳隊,葉淺予為領隊,張樂平為副領隊。8月31日,漫宣隊在上海鐵路西站登上列車出發,前前後後五年時間,幾乎走遍了東三省以外的整個中國,用漫畫的形式激起個的人民的抗日熱情,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青面獠牙。而這漫長而艱辛的一路走下來,漫宣隊缺少資金的支持,還要面對敵方勢力的圍剿,張樂平先生成為了幾個少數由始至終堅持下來的元老成員。
 

漫畫筆者 以色彩和線條奮戰

 
曾經張樂平先生與漫宣隊的同仁們在趕赴南京希望尋求中華民國政府的支持的時候碰壁,於是隊員們決定做出點成績來讓人們看看漫畫宣傳抗戰的力量。於是日夜奮戰,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創作出了200餘幅宣傳抗日的漫畫和宣傳畫,在南京辦起了一個大型的「抗敵漫畫展覽會」。這張轟動南京的漫畫展上有一段「獻詞」,是這樣寫的:
 
 “抗日救亡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工作,也是每一個國民的天職。為了爭取國家民族的獨立和永存,為了保持東方古國數千年以來的正義和莊嚴,我們義無反顧地忍受着一切的艱難辛苦而工作,以喚起全國人民,激發一切救亡力量。我們是漫畫筆者,所以表現的,就是色彩和線條,請諸位來看我們的畫,就是我們工作的具體表現。”
 
就是這樣的精神,支撐着張樂平先生和眾多積極抗戰的文人們奮鬥在硝煙瀰漫的第一線,也正是他們與人民群眾共同奮鬥的戰鬥經歷成就了日後深入人心的「三毛」系列漫畫。這份堅持與情懷,在抗戰勝利70周年、三毛誕生80周年的日子,更顯歷久彌新,更值得現在的年輕人重新去了解。
 
原文刊於零傳媒獨家評論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