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焯芬:活好當下 人忙心不忙

配合今年香港書展「心靈勵志」的主題,李焯芬教授以「活好當下,心安自在──瘟疫、天災和人類社會的成長」為題,指出過去一年半以來,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全球,他期待不久將來疫情受控,大家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珠海學院校長及香港大學饒宗頤館館長李焯芬教授,是高等教育、社會建設、文化等多個範疇的專家。他筆下的心靈勵志作品,鼓勵讀者踏實專注地迎難而上,活好當下,作品包括《活在當下》、《活好當下》、《愛在當下》、《走出困境》等,都很受讀者歡迎。

人類長期與瘟疫作鬥爭

配合今年香港書展「心靈勵志」的主題,李焯芬教授以「活好當下,心安自在──瘟疫、天災和人類社會的成長」為題,指出過去一年半以來,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全球,他期待不久將來疫情受控,大家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以史為鑑」,李焯芬教授指出,從過去2000年人類歷史看,瘟疫並非首次發生,早在2000年前的古羅馬時代,就已發生過大瘟疫,造成500萬人喪生。當時的流行病主要以天花、霍亂、白喉等為主。

中世紀歐洲爆發稱為「黑死病」(Black Death)的瘟疫,其實就是鼠疫,造成7500萬人喪生;1918年爆發的西班牙流感影響全球,也釀成了5000萬人死亡。

很多瘟疫都跟病毒有關,例如天花、麻疹、鼠疫和傷寒,有些影響全球,例如西班牙流感。當下的新冠病毒疫情,已造成全球1.9億人受感染,逾400萬人死亡。他說:「這是個很大的數字,但比起以千萬計人死亡的瘟疫,情況卻不是最壞的一次。」

1918年西班牙流感影響全球,造成數千萬人死亡,圖為美國首都華盛頓一間醫院躺滿流感病人。(Shutterstock)
1918年西班牙流感影響全球,造成數千萬人死亡,圖為美國首都華盛頓一間醫院躺滿流感病人。(Shutterstock)

李教授接着談人類如何克服瘟疫,度過難關。他指出,數百年來,人類對治疫症,主要是靠研發疫苗,例如「種牛痘」便是一種疫苗。「今日,我們已不用擔心天花、霍亂、白喉、鼠疫乃至傷寒肆虐。現在大家擔心新冠病毒,因為疫苗才使用不久。如果我們看看歷史,便會明白那些導致百萬、千萬人死亡的病毒,始終都會受控。」他相信,隨着疫苗廣泛使用,應該能夠控制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傷害的病毒。

天災促使人類落實環保

接着,李焯芬教授還分享了人類如何用各種方法應對地震、山泥傾瀉、水災等天災,例如利用「交叉鋼架」支撐樓宇,即使一旦地震,樓宇只會搖晃,不至於倒塌,從而減少人命傷亡。

又例如本港經過1972年「618雨災」,山泥傾瀉導致雞寮安置區和寶珊道旭龢大廈共逾200死傷的教訓後,研究出鞏固斜坡的「土釘加固」技術──把多條鋼條打進斜坡,用灌漿填滿空隙,再把斜坡上的泥土捆作一團,達到加固的效果,從而防止山泥傾瀉。

他指出:「過去十多二十年,土釘加固的方法已應用於全港數以萬計的斜坡,更可在斜坡上營造綠化效果,既美觀又環保。現在,這個方法已在海內外廣泛使用,香港亦已不聞山泥傾瀉的災害了。」

另一方面,水災也會帶來極大的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中國的長江、黃河就是歷史上水災頻仍的兩條大河。李教授解釋,防止水災除了興修水利之外,最重要的是改善生態環境,避免水土流失令河道瘀塞,便可減少水災威脅。

以中國為例,古代以木結構的建築為主,過度伐木令植被(vegetation cover)受到破壞,表土外露,下雨泥土被沖入河中,上游挾帶大量泥沙奔向下游的的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江淮平原,泥河沉積在中下游,令河床升高,形成「懸河」,周邊只靠大堤保護,一旦下大雨,河水便極易氾濫,引起水災,影響千萬人生計。

過去數十年,中國人為了治水,興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例如三峽大壩、小浪底水利樞紐等,但李教授指出,更重要的是啟動了「植被重建工程」,在黃河、長江上游的西部山區種樹,且不准砍伐。透過植樹做林,便可減少水災。「植被重建工程」也在西北沙漠地帶展開,成效顯著。

李教授強調,人類對於各種自然災害,都不是坐以待斃,而是以各種方法應對。然而,地球的自然環境是「無常」的,人類亦總是能夠歷劫餘生,「經一事,長一智」。3000年的歷史證明,人類總是在克服各種困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希望不久將來,新冠病毒亦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饒公心經簡林迴向眾生

除了面對困難,人類還有「安心」的需要。面對過去一年半的逆境,以至今日仍在嚴峻的疫情中,我們如何能夠「安心」呢?李教授認為,我們可以借鑑東方文明思想,他舉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為例,「饒教授活到101歲,除了是大學問家,還是書畫家,20年前他看到香港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手書260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希望鼓勵港人,度過金融風暴的挑戰」。

後來,政府在大嶼山寶蓮寺附近興建「心經簡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刻在38條花梨木柱上,今日成為旅遊名勝。

饒宗頤教授手書《心經》,今天成為大嶼山心經簡林。(Shutterstock)
饒宗頤教授手書《心經》,今天成為大嶼山心經簡林。(Shutterstock)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薩代表了慈悲和智慧,能夠透過冷靜的觀察,明白世間所有事情,都不會無緣無故發生;明白了事情的原因,便能夠坦然面對,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諦觀」是「科學方法論」

李教授還介紹了佛家的「四諦觀」──苦、集、滅、道。「苦諦」可理解為問題出現(麻煩來了);「集諦」是找出問題的根源;「滅諦」則可視為解決問題的方法;「道諦」則是落實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說,「四諦觀」是解決問題的四部曲,接近一般人所說的「科學方法論」。

他又建議參考佛家提倡的「活在當下」,即是冷靜面對目前的困難,專心做好應做的事;例如生活在疫情中,專心做好防疫的本分,心無罣礙。做完了就放下,不再糾纏。專心做好眼前事,便能夠「人忙心不忙」。

活在當下,做好防疫是每位市民的義務。(亞新社)
活在當下,做好防疫是每位市民的義務。(亞新社)

他最後總結:「磨難是人類社會成長基因的一部分,當你面對困難,克服磨難,你會變得更堅強,成功機會亦愈大。」

今年書展文藝廊還展出李焯芬教授的報章專欄、訪問和勵志書籍,讓讀者從中吸收更多正能量,更了解他對生活的思想態度。

今年書展文藝廊還展出李焯芬教授的報章專欄、訪問和勵志書籍。(攝影:曾紹樑)
今年書展文藝廊還展出李焯芬教授的報章專欄、訪問和勵志書籍。(攝影:曾紹樑)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