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屬政治安排 防疫行一制才能通關

病毒無疆界,不能按照一國兩制的角度去解決問題,而特區政府卻不懂得如何從一國一制的角度去跟廣東省溝通。

香港新增一宗本地確診病例,內地與香港通關又添變數,但從特首林鄭月娥看來,這個變數是坐等中央的態度。她7月12日在回應通關問題時說,希望中央給一個正面的指引。何時通關,中央的態度當然是決定性的,但廣東省政府有同樣重要的角色,現在看來,在防疫問題上,特區政府跟廣東省政府已經沒有溝通的渠道。病毒無疆界,不能按照一國兩制的角度去解決問題,而特區政府卻不懂得如何從一國一制的角度去跟廣東省溝通。

粵港兩地政府缺乏有效溝通

香港對內地封關已經逾520天,而且始於單方面封關,及後廣東省准予香港一定名額,由各個界別提出有必要到內地的人士,可以免集中隔離檢疫,往來內地與香港,但由於香港出現新一波疫情而暫停執行,這也是單方向的,廣東省有必要去香港的居民,還是無法成行,再及後的「回港易」也只惠及在內地的香港居民。任何旗鼓相當的兩個地方,任何單方面強加於對方的措施,一是不可能持續,二是被強加一方必然不滿,更何况廣東可能認為香港跟它不是一個量級。

所謂封關,並非緊閉大門,而是要遵循防疫限制,廣東的要求,按香港的疫情嚴重程度而定,14天集中隔離或者加7天居家隔離,不時有變化,問題是這些具體措施和變化,從來沒有正式通知香港,香港媒體的消息來源,都是根據內地媒體的報道。

廣東允許香港居民返回內地,需要出具核酸檢測報告,但有關規定並不詳盡,比如報告電子版或者紙質版等細節,導致有人到了內地關口才發現不合規被「原地遣返」,說明粵港兩地政府缺乏有效溝通。

粵港兩地疫情好轉,兩地居民日盼夜盼早日通關,但從未見兩地政府有過任何面對面的商議,通過「第三者」澳門透露的口風,則是無定向風,一時說連續14 天本地零確診,後來又加碼到28天,再後來就宣布澳門跟廣東省有通關協議,意思就是說,香港要跟澳門通關,首先要跟廣東通關。

港府錯誤處理與廣東關係

香港如何爭取跟廣東談判,或者中間遇到什麼挫折,無從得知,但從特區政府過去跟廣東的關係看來,遭到冷遇是必然的,因為特區政府在有意無意間錯誤處理跟廣東的關係。改革開放之初,香港商人在廣東投資遇到麻煩,會利用其全國政協或者香港商會身分,到北京通過港澳辦或者直接跟中央領導人陳情,由中央壓下來廣東處理糾紛。商人圖財而急功近利,並非上策,但無可厚非。惟從政人也如此,則是下下策。

特區政府官員也有很多機會直接跟中央領導人陳情,或者是政策出自中央,香港被動地提出要求,諸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香港被要求提出優惠名單,但到了廣東則難以落實,出現大門敞開、小門半掩的境况。

還有一種情况是,特區政府希望得到某些政策,直接向中央提出,由中央壓下來要求廣東執行,廣東盡量抵制,最突出的例子是港珠澳大橋,廣東不滿意單一方案,用盡一切辦法拖延,最後使出環保評審國際公認的程序,直到中央任命汪洋來粵任一把手,他上任後,很快就宣布大橋動工。香港一直得嘗甜頭,卻不知苦果何時降臨。

從特區政府過去跟廣東的關係看來,遭到冷遇是必然的,因為特區政府在有意無意間錯誤處理跟廣東的關係。(Shutterstock)
從特區政府過去跟廣東的關係看來,遭到冷遇是必然的,因為特區政府在有意無意間錯誤處理跟廣東的關係。(Shutterstock)

粵港澳應盡早訂定共同防疫標準

防疫在中國是頭等大事,地方大吏都有尚方寶劍,同時,任何地方出現疫情失誤,都是就地免職。廣東這次處置疫情,採用精準細緻的管控手段,短時間內清零,贏得一個「廣州打法」的稱號,成為未來別的地方遵循的方法。中央對於通關,在疫情受控的情况下定必希望愈快愈好,但如果廣東提出不同意見,中央是不可能下硬命令的。

另一個性質相近的是環保範疇,特區環境局長黃錦星上月底公布《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 》,同時表示,粵港明年將更新、訂立2025 至2030 年區域減排目標,加緊區域合作及研究,在監察方面對症下藥。

空氣跟病毒一樣沒有疆界,污染空氣在粵港澳大灣區上空飄盪,是隨季節的風向而定的,任何單一城市都不能獨善其身。粵港兩地在2003年成立「區域空氣監控網絡」(後易名「區域空氣監測網絡」),共同蒐集和公布數據,前提是大家商議好一套標準和工作程序,這樣才能朝着一個目標做成一件事。

那麼,防疫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以前沒有來得及做,為什麼現在還不着手去制定共同的標準呢?沒有共同的標準,則無法消除雙方之間對防疫有效性的擔憂,通關則無望,即使是中央壓下來的通關,一則可以在每天名額上加以限制,而且可以隨時找個什麼藉口取消。

香港跟中央政府的關係用一國兩制作為指導原則,但一國兩制主要是政治以及一些制度性的安排,在保護國家安全這樣的大事面前,都要先服膺一國,更何况防疫這樣跟政治毫無關係的事情,更加必須以同一套標準,以及相若的政策措施去共同應對,而不能以一國兩制的思維去強調兩制的特殊性。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阮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