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樓有冇拆埋股價?

這是香港發展商極罕見的拆樓之舉,並非像車廠等行業不時就產品出問題,幾乎史無前例,對投資者來說本應特別震撼。

近期財經版最震撼的新聞,莫過於新世界發展(017)決定將大圍柏傲莊III第1座和第8座拆卸重建。樓起到半路中途,單位已經賣出,發現問題後修補的例子不少,但推倒重來則極為罕見。

市場震盪,損失10億

先看市場反應。上星期四消息一出,新世界股價應聲下跌,上星期五開市時再跌,跌幅一度超過9%。下午收復失地,當日收市埋單,比事件公布前共跌約1.6元,亦即約4%,蒸發市值逾40億元。與此同時,港鐵(066)和其他發展商的股價則未見受拖累。

據報道,補償加上拆除重建費用,事件的直接損失大概逾10億元。另一筆不容易估計的成本,則來自新世界為重拾買家信心,為現時和將來的樓盤作更嚴格質素檢定。其餘的市值下跌,就可以順理成章看成是聲譽、信心等間接損失了。

這一筆數,是多是少?

根據食物、藥物、汽車等行業的實證研究,產品出現問題要回收,其市值下跌和直接損失往往不成比例,前者是後者幾倍甚至十數倍。再者,這是香港發展商極罕見的拆樓之舉,並非像車廠等行業不時就產品出問題,幾乎史無前例,對投資者來說本應特別震撼。

拆除重建,無奈之舉

從這兩個角度看,新世界截至上星期五「僅僅」損失40億元,是跌得少。拆樓沒有連股價也拆掉,也許是因為新世界反應夠快,亦非被揭發被迫回應,而且願意厚待受影響的業主,致力將聲譽損害減到最低。出手豐厚,當然也是一個訊息,除了顯示有足夠財力應付事件,亦間接表示對其他樓盤仍有信心,不怕在這時候開出慷慨的條款。

從現有資料推論,新世界上月本以為樓宇問題可以用加固之類的常見方法解決,到本月獲取更多資訊後,拆樓重建才成了無奈的最佳選擇。股票市場未有明顯懲罰新世界發現問題後仍然賣樓之舉,似乎跟這解讀一致。

產品回收研究的另一結果,是事件發生時大多責任不清,到底是人為錯誤還是純粹倒霉,到底在哪個步驟出錯,這些專門問題往往要調查一段時間後才有答案,現時的股價下跌可理解成「預期責任」。若果後來水落石出,證實上市公司責任不大,其股價將有明顯反彈。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曾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