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譽污名之間,怎一個「秦」字了得!

將子孫黎民的榮辱安危,都以保家衛國之名收納在軍法管治的條文裏,真是長治久安之道嗎?當權者不諉過於人,敢於面對敗績而承擔責任,是收拾人心,轉危為機至關重要的前提。

提起「秦」字,難免令人有草木皆兵的倉皇之感。不過淝水之戰是冒名者苻堅的敗績,不該算到前朝的帳上。無獨有偶,那個在玄武門煮豆燃萁的李世民,當時的身份竟是乃父所封的「秦王」,幸好貞觀之治令他得到瑕不掩瑜的赦免,還可垂範千秋。

至於秦國與秦朝,功利主義判斷與政治倫理判斷分道揚鑣,自有得失之論。可是秦國崛起的一些正面啟發,往往被秦朝暴政的刻板定型淹沒了,實在可惜。

秦誓啟示  日月逾邁

關於春秋霸政,孔子當然視之為禮崩樂壞的敗局,但他對於輔弼齊桓公的管仲不以兵車,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還是予以肯定的──他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1]歷史功過的關鍵在於是否以文明的手段達致國泰民安的願景,其次就是當權者是否勇於承擔時代責任,就其功過深切反思,不自矜功伐,若有過,必罪己而後改之。若論後者,〈秦誓〉一文中的秦穆公堪為典範[2]。難怪他的悔過誓辭被儒家納入《尚書》作為教材,啟發士君子。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因為好大喜功,不理舊臣的勸告,聽取了主戰派的建議,罔顧秦晉之好的微妙關係,想乘虛侵奪鄭國。結果「晉敗秦師於殽」[3],幾名將領被俘,要靠姻親關係的託辭才獲釋放。就在接回敗軍之將的場合,秦穆公發表了這篇形象貼地,令他起死回生的誓辭。

所謂「貼地」有兩層意思,一是喪盡尊嚴,二是緊貼現實。那位紀錄誓辭的史官在古代書寫工具匱乏的條件下,以敏銳的觸覺,用心良苦記下秦穆公啟齒當下的現場氣氛──「嗟!我士,聽無嘩!」他要高聲呼喊才能喚起部下的注意,並一律以「我士」向他們打招呼。身為一國之君,戰敗之後形象掃地,部下疲累、惶恐、羞愧、悲痛、怨懟,甚至鄙視兼而有之。「聽無嘩」三字正好反映秦穆公尊嚴萎頓的尷尬。

然而他並沒有遷怒任何人。「予誓告汝群言之首」以立誓的誠意帶出懸念,收拾部下的注意力。接着引用古語自我批判,指出任何人一旦自負,就會流於疏忽懈怠,貽誤大局。繼而坦白承認,批評他人是輕而易舉的,但接受責難,從善如流卻是嚴峻的考驗。之後再以「日月逾邁」強調遷善改過、時不我與的逼切性。

萬方有罪  罪在朕躬

關於戰敗的檢討,秦穆公不從負面方向入手追究作戰失利的將領,亦不斤斤計較戰略、戰術、情報、調兵遣將或器械輜重等方面的經營失措,反而把焦點放在自己親信哪些僚屬與戰事成敗的關係。這是一種敢於擔當的勇氣和識見。

他把群臣分成三類:資深的智謀之士、勇武的主戰派,以及迎合上意的佞臣。他後悔之前因為個人的傲慢拒絕了智謀之士的直言極諫,採納了主戰邀功的建議,終於鑄成大錯。而檢討的結果,只是調整他對群臣的親信程度──疏遠主戰冒進的大臣,盡量諮詢深謀遠慮的前輩,至於巧言令色之徒則從此摒棄。之後再從正面標舉開明豁達、有容人之量的賢臣風範,期望他的管治團隊廣納賢才,提高質素,以保子孫黎民。而那些胸襟狹隘,嫉妒賢能的官僚,會被視為誤國的無能之輩而被淘汰。

回顧整篇誓辭,結合《左傳》「大夫何罪?」的相關引述,秦穆公檢討戰事失敗的結果,竟然不是追究臣下的罪過,反而是自我檢討,調整用人的原則。其中「親賢臣,遠小人」的警惕,後來就被諸葛亮寫進〈出師表〉,作為對君主的忠告。更有甚者,〈秦誓〉的結語:「邦之杌陧(傾頹),曰由一人;邦之榮懷(安定),亦尚一人之慶!」句中所謂「一人」,就是一國之君。邦國安危的問責對象,正是當權在位的大人物。這種超越威權與名位的政治覺悟,跟儒家所推崇「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堯舜之道如出一轍。[4]

春秋之際,僻處西陲的秦國得以興盛,絕對不是單靠嚴刑峻法就能成全的。尤其在國運轉折的關鍵時刻,當權者不諉過於人,敢於面對敗績而承擔責任,是收拾人心,轉危為機至關重要的前提。

安危勝負之間  有何辯證迷思

回顧歷史,「殽之戰」發生於公元前627年,當時只是周朝瓦解的初期,國際風雲都在「尊周室、攘夷狄」的規範之下湧起,秦晉之間是鄰國關係,矛盾衝突尚有姻親之好這個迴旋機制。而戰敗之後,秦穆公自我檢討的誓辭以「保我子孫黎民」為一國之君的願景,未見指點江山、兼併天下的霸凌野心。

不過隨着皇綱解紐和社會生態的發展,列國的利益版圖互相牴觸,要保住子孫黎民往往就要反守為攻,將「國防」變成「侵略」。而且為了提高戰時狀態的應變能力,軍事模式的法家之治應運而生。於是為了抵禦國外的侵略者,子孫黎民竟然變成國內必須規管的「敵人」。

哪個國家進入軍事管治模式,哪個國家就有克敵制勝的把握。秦孝公在公元前356及347年用商鞅變法,到了公元前221年,偏處一隅的秦國就氣勢如虹,一統天下。如果只是遙距地看這個歷史的橫切面,真會惹得天下的英雄扼腕競折腰,不過將子孫黎民的榮辱安危,都以保家衛國之名收納在軍法管治的條文裏,真是長治久安之道嗎?

歷史事實會把答案告訴你──公元前207年,不可一世的秦朝,傳了兩代就亡了!

後記

閱讀經典有許多啟發,不過都是故紙堆中的道理而已。逝者如斯,不捨晝夜,世道人心不是少數人說了算的,有心人必須臨場體會,痌瘝在抱。流行的說法是佛經那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當權者都能像秦穆公那樣,謙卑地以戒慎恐懼之心「保我子孫黎民」嗎?

註釋:

  1. 「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見《論語‧憲問》。
  2. 〈秦誓〉
  3. 晉敗秦師於殽:「殽之戰」的結果。
  4.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見《論語‧堯曰》。

許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