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日外電有一篇報道,標題頗為偏頗:”Fake Tesla, Apple Stocks Have Started Trading on Blockchains”。乍看之下,還以為是什麼金融騙案,原來報道中的「假股票」,指的是已存在一段日子的synthetic stocks(編按:合成/仿製股票)。
仿製股票 套戥獲利有機
幾個月前跟大家介紹過的non-fungible tokens,本質是不可互換,每件產品都有其獨特之處,而這些股票剛好相反,賣點正是fungible(編按:可替代的),旨在跟在股票市場交易的股票一模一樣。這些股票,譯作「人造」有點奇怪,直譯成「合成」又不太妥當,最貼切的譯法也許是「仿製」。
以其中一個仿製平台Mirror Protocol的做法為例,若果仿製股票的價格高於原版股票,投資者就可以在平台上留下抵押資產,鑄造那隻偏貴的股票。供應增加之下,仿製股票的價格就會下跌。若果仿製股票價格太低,投資者則可以「毀滅」股票,取回抵押品。供應減少之下,仿製股票的價格就會上升。在套戥獲利的機制之下,仿製股票自會緊跟原版股票價格。
是的,仿製股票的原理其實跟StableCoins相似,分別就在掛鈎的不是貨幣,而是個別股票。
監管過嚴 窒礙正當發展
我想帶出的論點,不是這些仿製股票是否泡沫,也不是這類市場會否爆煲,而是加密貨幣市場有能力仿製傳統股票市場的一些功能,打破金融世界的界限:投資者幾乎在任何地方也可以購買亞馬遜、蘋果之類的股票,交易也沒有開市收市的時間限制,當然亦不受制於監管部門的各種規限和保護。
貨幣如是,股票等金融產品亦如是,加密貨幣實在有太多的渠道入侵傳統市場,有的是寄生關係,有的是取而代之,有的是擴大規模。
無論民主還是極權,政府都擔心失去權力,從操縱貨幣發行和利率政策,到維持金融市場內的遊戲規則,都是重要的權力,是以各地政府都防患於未然,用不同方法打擊加密貨幣的發展。不過,禁制並非沒有成本,除了入侵的渠道多不勝數,足以令監管當局疲於奔命,限制太嚴格亦會窒礙相關的「正當」科技和金融發展。停電熄機,對很多國家來說都不是選項。
加密貨幣與建制的攻防戰,誰勝誰負?短期的上落波幅不懂預測,但長遠來說我還是對加密貨幣樂觀的。大勢所趨,規模已成,政府禁制的成本只會愈來愈高,妥協共存將會是最可行的選擇。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