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研究:政府要加快新界城鎮化提振經濟

團結香港基金針對土地房屋政策的新一份研究報告,提出香港仍然欠缺12萬個公屋單位及約9000公頃土地發展,建議政府藉現有新界規劃發展區,推動新界大規模城鎮化。

團結香港基金針對土地房屋政策發表研究報告,提出推動新界大規模城鎮化,透過基建連接政府已規劃的新發展區,以鞏固香港國際樞紐地位。此外,報告建議九個潛在發展區供港府考慮,以建立「文化及科技走廊」、「現代物流與商業圈」、「 樂活與休憩空間」三大主題區域。

港大王于漸教授在座談會中表示,21世紀城市毋須分隔居住及經濟區域,加上人類聚居較環保,因此應該改變新界只是居住區域的偏見。
港大王于漸教授在座談會中表示,21世紀城市毋須分隔居住及經濟區域,加上人類聚居較環保,因此應該改變新界只是居住區域的偏見。

香港發展仍欠9000公頃土地

由經濟學家黃元山領導的研究報告推算,未來30年香港需要至少9000公頃土地, 但按政府目前規劃,即使「明日大嶼願景」及其他已有新發展區如期落實,最多亦只能夠提供約5000公頃土地。報告指出,香港目前只有20%的陸地為規劃完善的市區, 城市化程度遠遜深圳的47%和新加坡的73%。基金認為政府需以宏觀視野全盤規劃, 大幅加快香港城鎮化的步伐,建議政府善用「明日大嶼願景」打通新界與港島的交通命脈的契機,同步構建「宜居新界發展藍圖」,產生協同效應。

政府除了可將「明日大嶼願景」填海規模從1700公頃增加至2200公頃, 並考慮建造長洲南人工島以重置葵青貨櫃碼頭之外,亦可透過大幅加快城鎮化步伐,大規模開發新界, 多管齊下建立土地儲備。另外,擴充四個已規劃新發展區,形成洪水橋擴展區、錦田南擴展區、古洞北擴展區,以及新界北擴展區。此外,報告提出另外五個新的發展地點,涵蓋元朗東南、北環線走廊、古洞南及粉嶺南、錦田北、林村,可提供超過3000公頃土地。

團結香港基金建議三大主題發展。
團結香港基金建議三大主題發展。

發展新界三大領域解決發展滯後

研究小組提倡的三大主題區域,可以解決現有房屋問題,以及工住地不協調的情況,減低交通等經濟成本:新界北可設立「文化及科技走廊」。目前政府已在落馬洲河套區、古洞北及香園圍等新發展區預留土地,興建創科園及工業邨等設施。

另外,深圳方面亦預備在皇崗福田一帶, 發展深港科創合作區。報告建議把握兩地發展機遇, 引入更多科創企業和學術院校進駐。與此同時,配合中英街、 龍躍頭等文化遺產保育以及藝術政策支持, 將新界北塑造成一個配套完善、富有活力的創新社區。

再者,洪水橋鄰近深圳前海, 目前已被定位為新界西北的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 建議進一步擴大洪水橋的發展範圍,並開發元朗東南, 將新界西北打造成現代物流與商業的區域性中心

最後,針對香港房屋需求殷切,政府目前已在屯馬線錦上路站附近,規劃了大型的房屋發展計劃。基金會建議進一步發展錦田南北及林村一帶, 為未來的房屋發展計劃提供擴容空間,打造優質生活圈──「樂活與休憩空間」

團結香港基金建議的主要道路。
團結香港基金建議的主要道路。

港府需要超前規劃新界對外連繫

過去,香港的新市鎮發展,由開始規劃到第一批住戶遷入,平均只需7年半時間。相較之下,近年的新發展區卻動輒需要17年時間。 報告將原因歸納為「基建供應不足」、「持份者利益衝突」以及「 程序效率低下」三大難題,並提出多項加快城鎮化的務實建議。

報告建議加快落實各項已規劃的運輸基建,以超前規劃改善新界的對外連繫。道路方面,報告建議興建新的南北走廊和東西走廊, 縱向紓緩現時非常擠塞的新界東北幹道,橫向貫通主要新發展區, 並接駁跨境口岸。

鐵路方面, 報告建議興建一條新的南北線路,連接蓮塘/香園圍口岸至「明日大嶼」鐵路網;並延伸北環線,分別接駁到東面的蓮塘/香園圍口岸及北面的皇崗口岸;同時在洪水橋站興建接駁深圳的跨境鐵路。

團結香港基金建議的鐵路項目。
團結香港基金建議的鐵路項目。

發行「土地債券」減少閒置土地

為減緩棕地營運者、寮屋居民和農戶抵觸發展計劃, 報告建議政府可為每個受影響類別人士, 提供具針對性的重置及賠償方案, 並透過政策支援有關人士升級轉型,鼓勵自願搬遷,達致雙贏局面。此外,報告亦建議政府善用市場力量,提供合適的機制與誘因, 例如由政府發行「土地債券」,鼓勵業權人交還閒置土地;又或參考外國廣泛應用的「土地重整」機制,以促進公私營合作等發展模式。

現時大規模的土地發展計劃,均需經過冗長繁瑣的行政程序。 報告建議政府積極檢討現有的諮詢、環評和法定規劃程序, 精簡組織架構,以壓縮土地發展的時間。為避免政出多門,報告建議政府參考以往新界拓展署的方式, 成立專責部門領導新發展區項目,實施成效為本的管理模式, 訂立明確績效指標和問責機制,以加強監督。

公屋聯會前主席王坤先生在座談會中批評,政府房屋政策因循守舊,「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公屋聯會前主席王坤先生在座談會中批評,政府房屋政策因循守舊,「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未來5年需要12萬個公屋單位

除了建立長遠土地儲備之外,基金會認為, 政府亦需正視眼前日益嚴重的房屋危機。基金會按實際數據預測,2 021至2025年的公私營房屋落成量只有約18萬個, 假如要填補過去八年的供應缺口,未來五年至少要額外增加12萬個單位。

為了在短期內追回相差的12萬個單位,基金會認為, 關鍵在於政府簡化繁複的行政程序, 以加快落實已規劃多年的新發展區項目如古洞北/粉嶺新發展區、東涌新市鎮擴展區等,並加快土地改劃的步伐, 將原訂於未來六到十年間(即2026至2030年)落成的23萬個單位,部分提前供應。

此外,若政府採納基金會早前的建議,發展兩幅位於西貢十四鄉的「未劃分山地」,還可額外提供多2至3萬個單位, 有助進一步在短中期增加房屋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