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創新與創業征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取得長足的發展。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嘗試對市場經濟要素進行重新配置,企業家精神得以回歸。20世紀末期,幾代創業者湧現將中國的創業浪潮推向高潮。
中國企業家開始欣然接受無線互聯網,利用互聯網進行商業創新,以解決中國社會存在的關鍵痛點問題,並應對中國消費者因技術和創新而產生的新的需求模式。
中國企業家精神支撐國家發展
電子商務、社交商務、「新零售」、「大健康」、金融科技、機器人和自動化、汽車和出行等領域也發生了顛覆性的新變革。中國湧現出騰訊、阿里巴巴、華為、大疆、小米、字節跳動、京東、拼多多等國內領先科技企業。 平安、吉利、比亞迪、美的等以傳統製造業起家的企業,也成功轉型為創新型科技企業。
2020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排行榜」顯示,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非上市企業)的數量在近年來呈指數增長趨勢,中國現有227家獨角獸企業,緊隨美國(233家)之後,位列世界第二。
20世紀70年代末,新中國剛剛渡過首個頗為動盪的30年,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走上了一條改革之路。他開始嘗試對市場經濟的某些要素進行重新配置,其中包括企業家的回歸,同時保留中國計劃經濟體系的關鍵方面。
企業家精神如今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商業創新應用實踐最重要的來源。中國不單單是國有經濟,私營企業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中央政府繼續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國家經濟朝正確的方向發展,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自2000年代以來,中國企業家在創新實踐方面積累了10多年的成功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國務院2014年頒布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成功實施。
地方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為中央政府和企業家之間的橋樑。主要的地方政府常常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援,選定的戰略發展方向也同中央政府的方向相適應。許多地方政府建立了數位智慧基礎設施,以回應中央政府發起的智慧城市倡議。
二元三層模式成功提振中國企業
除了這種三層結構之外,中國經濟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其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並行的二元經濟結構。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雖然有時存在矛盾,但兩者又以互惠互利的關係共生。
國有企業提供公共產品(如基礎設施、環保措施等),履行對人民的社會責任。 以中國鐵路為例,國有企業僅用十幾年時間就成功搭建了中國高速鐵路網,從「一窮二白」發展到世界規模最大的高速鐵路系統。從本質上講,國有企業不只創造短期的經濟收益,也從公共利益長期發展的角度評估這些關鍵基礎設施專案。如今,中國人民以及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中國企業,都受益於國有企業提供的這些基礎設施。
需要對「二元三層」模式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不斷地重組和調整,才能使之奏效。這種模式本質上是試驗性的,要求相關參與者具有很強的整體協同能力,秉承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因此,「二元三層」模式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我調節能力。
相比較早期企業家,當今中國企業家普遍更為年輕。他們中有許多只有30多歲,有的甚至更小,通常聚集在特定的地理區域,比如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三角洲以及「大北京」地區等。他們也會出現在許多其他地方,其中包括某些二、三線城市。這些企業家投身於各行各業,包括上文提到的領域,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將技術作為創新的基礎。
中國正邁進科技創新的時代
隨着人工智慧、物聯網、5G技術、雲技術以及區塊鏈技術等顛覆性新技術,在中國這個全球領先的數位經濟中的同時出現,中國正在邁進科技創新的新時代。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中國九個內地城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組成的大都會區,總人口超過7200萬,國內生產總值約1680億美元。據中國財經媒體《第一財經》近日報道,東莞和佛山已追隨深圳和廣州的步伐,躋身於中國大陸一線城市的行列。
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中國許多龍頭創新企業的大本營,其中有許多企業在不久前還只是初創企業。有許多年輕的企業家在資金和孵化方面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援,因此大大提高了創業成功的機率。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壯大,創新的重點領域將包括移動通信、金融科技、互聯智慧醫療、智慧生產與物流。 特別是近10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校和科研機構規模迅速擴大,科研能力不斷提高,且這一勢頭還將繼續保持。大灣區中的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亦是如此。
大灣區可釋放青年企業家潛能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逐漸深入人心,配套基礎設施和機制也在不斷完善,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青年企業家釋放潛能的平台,其作用日益突顯。
除此以外,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了集合供應商、設計師、原型工程師、檢測實驗室、製造商等生機勃勃的多元化生態系統。 這些基礎保障將有助於加速技術創新的發展。
中國最新「十四五」規劃強調了技術創新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以及私營企業投資者將投入更多資源以推動創新的發展。 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也會加強合作夥伴關係來推動創新的發展。有了多年來沉澱堅實基礎,也有政府政策的進一步激勵,再加上整個地區所有管轄區域的整合和協調,我們有理由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將進一步穩固其全球創新和創業中心的地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