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的測試

26年前,回歸前夕下的香港可以容下《蘋果》和《文匯》、《大公》,新聞自由令報業百花齊放;26年後,國安法之下香港還有沒有新聞自由容得下守法但礙眼的紙媒和網媒?

26年前,《蘋果日報》創刊號的社論第一句是:「我們要辦的是一份香港人的報紙」;26年後,黃藍兩極化下要一份報紙代表所有香港人幾近不可能。不過,作為(曾經是)全港最暢銷的報紙,說《蘋果日報》(曾經)代表好一部分香港人聲音的報紙相信並不為過。

美國傳媒如同私人企業市場為本揾錢至上

在自由市場裏,報紙的取態很大程度上反映讀者的民意。在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各自有其傳媒陣營,前者以進步派的《紐約時報》為首,而立場較保守的《華爾街日報》則與後者的立場不謀而合,這往往在它們報道同一新聞的遣詞用字可見一斑。舉個例,N年前美國攻打伊拉克時,進步派報章會稱之為「伊拉克戰爭」(war in Iraq),而保守派報紙則會稱之為「反恐戰爭」(war on terror)。同一場戰爭,兩邊陣營報紙的立場明顯有所不同。

這有部分可能是報紙的編輯受老闆的壓力,而老闆又希望透過報紙的影響力在其他生意大撈一筆。然而,在一篇名為What Drives Media Slant?Evidence From US Daily Newspapers的論文裏,兩位(當時在芝大的)學者的研究就發現這些美國的報紙傳媒與絕大部分私人企業一樣,都是以市場為本、揾錢至上,其遣詞用字都只是迎合讀者口味,而老闆等外來勢力的影響並不明顯。

香港是否仍容得下守法但礙眼的傳媒?

回頭說香港,《蘋果日報》的立場到底代表的是老闆的偏頗立場,還是好一部分香港市民的民意?這當然要視乎香港的市場有多自由。根據目前的指控,《蘋果日報》涉嫌違反國安法勾結外國勢力的文章有幾十篇,換句話說,它裏面有超過99%的報道和評論是合法的。

假如《蘋果日報》的休刊是如特首所言,只是政府依法辦事,新聞自由並沒有受到打擊,那麼在民意不變的情況下,市場裏這(合法的)空缺將會由其他媒體取而代之。據說《蘋果》裏頗受歡迎的副刊的編採已經有網媒接洽,不知道與《蘋果》一樣專長於偵查報道的傳真社近日的訂閱支持有沒有上升?

26年前,回歸前夕下的香港可以容下《蘋果》和《文匯》、《大公》,新聞自由令報業百花齊放;26年後,國安法之下香港還有沒有新聞自由容得下守法但礙眼的紙媒和網媒?時間會證明一切。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梁天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