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愈來愈熱,炎熱的日子亦愈來愈多。美國海洋大氣局(National Oceanic Atmospheric Adminstration, NOAA)分析指出,2020年為史上地球第二年最熱的一年,平均陸地及海洋表面溫度比平均溫度高出0.98°C,比最熱的2016年僅低0.02°C,且最熱的7年均發生於2014年或之後,可見全球暖化早已響起警號。
邁向碳中和成全球發展目標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全球變暖1.5°C特別報告》列出與2°C對比,將全球變暖控制於1.5°C可減緩海平面上升速度、有助阻止海洋進一步暖化及酸化,以及減低因氣候帶來的健康、糧食供應及經濟等風險等多個好處,全球的碳排放必須在2030年前較2010年的碳排放減少45%,並且在2050年達至零淨排放。
氣候變化問題迫在眉睫,要解決問題,就要從「減碳」這個根本入手。根據《巴黎協定》,所有締約方須每五年一次自行編制「國家自主貢獻」,制訂目標及時間表,世界各國領袖、機構和公司,如美國、中國、歐盟、微軟公司及歐洲機場聯盟紛紛宣示了淨零排放目標。
中國於上年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並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通過完全停止排放或用某種形式的碳移除抵銷排放,來實現二氧化碳的「淨零排放」),指出將增加在自然資本的投資及轉型低碳經濟等方向,有助推動對全球氣候行動。
香港減碳關鍵詞:低碳轉型
根據最新的香港溫室氣體排放趨勢,2018年香港排放約4000萬公噸溫室氣體,較2017年稍增加60萬公噸排放,人均排放量及碳強度分別為5.4公噸及0.015,數字雖有輕微減少,且近幾年人均排放量及碳強度數據有緩慢下降趨勢,但仍與2017年《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訂出的目標——將碳強度由 2005 年的水平(0.023)降低 65% 至70%,相等於將絕對碳排放量減低26% 至 36%,而人均碳排放量將減至介乎 3.3 至 3.8 公噸——有一段距離,要達標並不容易。
香港在「巴黎協議監察計劃」(Paris Watch)2019年成績表中就《巴黎協議》「減緩及適應」僅獲得C-,於「溫室氣體排放」、「廢物管理及其他能源使用」及「可再生能源發電」更得D+、D+及E +,計劃亦表明「香港正面對大幅落後於目標的危險」及警告「進步的能力永久受損」。
上年發表的《行政長官2020施政報告》的「邁和碳中和」章節中宣布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並會今年年中或年尾更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訂下更進取的減碳排放策略和措施。香港現時三大碳排放主要源頭為發電及煤氣生產、運輸及廢物,而在上份藍圖中的四大重點便為電力供應、能源需求管理、低碳運輸及低碳消費,除了採用更多更先進的能源及轉廢為能技術以及推動綠色建築及運輸外,鼓勵社會各界實行低碳轉型亦必不可少。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香港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在設立願景的同時,也必須付諸行動,為達至碳中和「砥礪前行,重新出發」。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