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蚊蟲大量滋生,行山遠足或去海灘玩水散熱,雖然塗了蚊怕水、帶備防蚊貼,也難免被蚊叮蟲咬,苦不堪言。甚至晚上睡覺時開了冷氣,亦免不了間中成為蚊子的「大餐」。
被「飽餐一頓」之後,一般來說,大多數螫口的紅腫痕癢疼痛三數天就會消散,但有些人因體質或其他因素,受昆蟲叮咬後,皮膚受損,會形成經久不癒的丘疹或結節,並可能發展成長期有劇烈瘙癢的「結節性癢疹」。
中醫對結節性癢疹的認識
結節性癢疹(prurigo nodularis)中醫稱之為「頑濕聚結」或「馬疥」,是一種以皮膚結節為典型皮損,以劇烈瘙癢為主要症狀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常見於中年女性。多數出現於四肢,尤以小腿前側多見。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馬疥者,皮內隱嶙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中醫稱此病為「頑濕聚結」,因患者多受昆蟲叮咬,皮膚受損,濕毒入侵肌膚,日久不去,滯留在經絡,瘀阻血脈而成。「瘙癢」是眾多皮膚病的自覺症狀,像蕁麻疹、濕疹、特應性皮炎或蟲咬皮炎等,而稱得上「最癢皮膚病」應該就是「結節性癢疹」了。
西醫認為此病原因不明確,可能與蚊、蠓、臭蟲等昆蟲叮咬,腸胃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等有關聯,病程可持續多年反復發作。臨床特徵是伴有劇烈瘙癢的疣狀結節,治療主要以防蟲、避免蟲咬,內服抗組織胺或鎮靜劑及外塗類固醇類藥膏等,療效不太理想。
臨床特徵和病因病機
患者常可感到瘙癢劇烈,呈持續性,多在遇熱、運動、出汗、情緒波動時加劇,常常忍不住用力搔抓,從而使患處抓破、出血。患者長期處於「瘙癢—搔抓—加重—更癢」的惡性循環之中,常常夜不能寐、坐立不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品質和精神情緒。
中醫認為,該病多與「風濕熱毒瘀」有關,濕熱毒蘊,氣滯血瘀為病機關鍵,患者素蘊濕熱,火毒濕熱之邪侵犯肌膚,與瘀血互結,阻滯氣血經絡,結聚皮膚腠理而發病。
中醫治療方法和特色
中醫認為本病初起時多為肝脾兩臟失調,兼感外邪風毒,或昆蟲叮咬,毒汁內侵,導致風、濕、熱邪聚結於肌表,阻隔經絡,凝滯氣血,形成結節而發癢。中醫治療此病多採用清熱除濕、散結逐瘀、搜風剔絡等治療方法。
由於患者病程多數較長,病邪深阻,因此往往常規藥物不能深入經絡,常需在處方中加入一些蟲類中藥,具有較強走竄疏通經絡之品,起到搜風剔絡、逐瘀解毒的作用,臨床效果更佳。
臨床證型分為濕毒證和血瘀證,主要內服中藥,並以湯劑外洗,外敷中藥膏或藥貼,配合針刺、艾灸等方法,臨床療效理想。
常用內治方法如下:
濕毒證
- 主症:病程較短,皮損為結節。表面略有粗糙,色澤灰褐,瘙癢劇烈,部份搔破則有汙血滲出,或結血痂,舌淡紅,脈弦數或弦滑。
- 治法:除濕解毒,疏風止癢。
- 方藥:全蟲方加減(全蟲、皂刺、皂角、白蒺藜、槐花、威靈仙、苦參、枳殼、白鮮皮、黃柏)或四妙丸配合土茯苓、益母草等藥加減。
血瘀證
- 主症:病程較長,皮損硬實呈現結節性增生,表面粗糙,經久不消,皮損色紫暗,瘙癢難忍,舌淡紅,脈遲緩或澀。
- 治法:活血軟堅,除濕止癢。
- 方藥:大黃蟄蟲丸加減(酒大黃、黃芩、甘草、桃仁、苦杏仁(炒)、芍藥、乾地黃、虻蟲(去足翅,炒)、水蛭(制)、土鱉蟲(炒)、白鮮皮)。
如何預防「結節性癢疹」
平日應盡量避免到郊外蚊蟲多的地方,萬一出動就必須加強防蚊、防蟲措施,例如殺蟲水和滅蚊水,一樣都不能少!
如果不幸患上「結節性癢疹」,也不必灰心,絕非世界末日。如果感到劇癢難耐,也要避免強烈胡亂抓搔患部,不用熱水燙洗,不濫用刺激強烈的外用藥物。
此外,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生氣動怒,適當運動,充足休息。飲食清淡,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忌食辣椒、酒、海鮮、羊肉、蝦蟹、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熱性水果(芒果、榴槤、荔枝、龍眼)等。必須「早發現,早治療」。
此外,也可以試試以下由筆者調配的兩款茶飲作為預防和緩解「結節性癢疹」。
涼血五花茶
- 材料:雞蛋花5克、木棉花5克、金銀花10克、夏枯草5克、槐花5克、菊花5克、玄參10克、赤芍5克、茜草5克、黃柏5克
- 服法:用6碗冷水將以上藥材先浸泡10分鐘;用大火煮沸後,調中至小火繼續煎15分鐘即可。一日分數次服用,代茶飲。
- 功效:清熱解毒,祛濕散結。
- 注意:孕婦、小兒及身體虛弱者不宜。
丹參活血飲
- 材料:丹參10克、赤芍10克、土茯苓15克、紅條紫草10克、連翹10克、生薏仁15克、甘草3克
- 製法:用6碗冷水將以上藥材先浸泡10分鐘;用大火煮沸後,調中至小火繼續煎20分鐘即可。一日分數次服用。
- 功效:祛濕利水,涼血散結。
- 注意:孕婦、小兒及身體虛弱者不宜。
*附註:以上食療建議純粹屬於個人經驗,患者最好徵詢中醫後服用為佳!
本文原題《最癢皮膚病「結節性癢疹」》,原載《紫荊養生》雜誌,經作者修改及補充後授權本社刊登。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