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教宏觀經濟,尤其是比較高程度的課程時,都會強調現代宏觀經濟研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核心就是大眾預期。只是預期難以觀察,經濟學者不是大眾肚裏那條蟲,是以觀點眾說紛紜,有關預期的爭議持續不休。
市場不買聯儲局帳
見證過最近一輪的通脹數據,聯儲局昨日在議息會議後的聲明並無大變,一如所料維持低息,亦未改變買債速度。跟3月時的經濟展望比較,官員提高了對今年的通脹展望,認為會明顯高於2%的目標,但對往後通脹的看法,仍然是會返回目標。也就是說,今年通脹升溫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後遺症,都是供應鏈受影響等的短期因素,很快就會過去。
政策利率展望亦有改變。今年仍是維持低息,未來兩年則有較多官員展望加息,尤其是2023年的展望中位數升了半厘。萬綠叢中一點紅,傳媒就在這一點上大做文章,寫成 “Fed projects two possible rate hikes by end of 2023” 這類的爆炸性標題。其實聯儲局加息,幅度大多是四分之一厘,這樣加法也稱之為”hike”,再加多一點的話就要以”explosion”等的英文字來形容了。再者,就算展望成真,兩年加息半厘也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舉措,只是將不太正常的零息增加至比較正常的水平而已。
不過,投資者在非常時期,就是有非常反應。市場對聯儲局的看法似乎不太滿意,美國股市下午明顯下跌。
民信決定通脹真相
回說預期。聯儲局過去幾個月來不斷指出的,是通脹受大量短期因素形響。從原材料緊絀到運輸延誤,這些因素終會隨疫情受控而消除,因此不用擔心通脹失控。
吊詭之處,在於這說法是對是錯,視乎大眾是否信服。若果大眾照單全收,保持通脹預期不變,那就可以相安無事,短期因素不會有長期影響。若果大眾忽然覺醒,認為低通脹已成過去,那就會以行動迎接新時代來臨,商戶加價員工加薪,通脹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因此,聯儲局不能在此時有大動作,說法亦不能有大調整。對通脹數據反應太明顯,大眾對通脹就會有大膽的想法,覆水難收。就像沙士的「洗手洗手洗手」,聯儲局現時的口號是「短期短期短期」,只求大眾不要胡思亂想,齊齊捱過這段尷尬的復甦時期。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