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蘋果日報》母公司壹傳媒及該報五名高層,被保安局引用《港區國安法》拘捕、凍結該集團名下《蘋果日報》等公司共1800萬元財產……。當局指壹傳媒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該報「林行止專欄」認為,看警方如臨大敵,案情並不簡單。
蘋果日報停刊迫在眉睫
保安局局長曾強調搜查和拘捕上述人士「與壹傳媒新聞工作無關」,藉此顯示香港仍有出版自由。19日獲保釋的副社長陳沛敏便公開強調「今日、聽(明)日都會繼續出報紙……。」但在「莫財」的情況下恐難如願;事實上,《蘋果日報》停刊已是迫在眉睫矣!
《蘋果日報》於1995年6月20日創刊,甫面世便成報業主流,論者認為,其成功之道,包括「高效率的現代發行、市場、管理、製作突破了香港傳統辦報落後的經營模式。採用完全市場導向新聞學,掌握公眾情緒、追逐小市民獵奇心理,報道煽情化、走偏鋒、不顧社會責任、揭人隱私,內容色情化、庸俗化」,又引入『狗仔隊』,跟蹤、偷拍藝人……。
台灣《蘋果日報》於2003年創刊,和香港一樣,亦是一鳴驚人,短短數年內便躋身台灣四大報紙之一,除了一般性分析,還因「政治新聞不但是蘋果的主要商品,也是其打入主流市場的重要策略……。」又因《蘋果日報》的政治新聞是「有別於其他報紙的獨特商品」,它的「小報」風格,無可避免的造成政治新聞報道走向「小報化」……。
《蘋果日報》奇兵突出,獲市場接受,傳統傳媒遭此衝擊,短短幾個月便有7家報館關門。《蘋果日報》和《壹週刊》的面世,根本性地改變了香港傳媒的生態。
黎智英錯估形勢身陷囹圄
林行止分析,黎智英有做生意的市場敏感觸角和因此養成的國際視野,「加上據說他崇拜奧國經濟學巨擘、高舉自由主義火炬的宗師海耶克(F. von Hayek),令他致力於追求自由並有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宏願」;但他延聘有美國共和黨和中情局背景的馬克‧西蒙(Mark Simon)為顧問,打通美國的政治門道,「遂於不數年間被美國共和黨政客認定是代表自由香港的反共政治人物」。
黎智英反共反出名堂,在美國有廣泛政界人脈,在海外也有可觀的財產,何以他在香港變天之際不移居海外?林行止相信,「他與美國政界的密切關係……讓黎氏有他的美國背景令特區政府不敢動他毫毛的妄想」;他多次與美國前總統和前國務卿在鏡頭前談論香港問題,或許也會令他沾沾自喜甚至有點飄飄然地以為對他採取法律行動會「破壞中美關係」!
事情的發展當然大出黎氏意外,他是否對「堅持留港」有悔意,林行止坦言「不得而知」;如今,「黎氏身繫囹圄且仍有多宗罪纏身,短期內恐不易恢復自由身」;而身在美國的馬克‧西蒙日前對路透社說因為「莫財」,「《蘋果日報》有可能在幾天內被迫終止運作!」在6月底《蘋果日報》停刊,似是本地論者的共識,「這對不少港人尤其是這些天搶購該報的人來說,等於敲響香港新聞自由的喪鐘」。不過,他認為,在《港區國安法》之下,香港已沒有「報業百花齊放」的環境,《蘋果日報》之有無,重要性已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