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恒:掌握大灣區機遇須協作、共融、互通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接受本社專訪表示,「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將深港河套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四個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反映中央重視合作區。

2020 年施政報告指港深兩地同意以「創新思維、突破界限、資源共享」的精神推動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問薛局長合作區將有何新嘗試? 他歸納為人才、資源、數據及設備等四方面互通,務求深港兩地達致「共享、共通、共用」。

人才方面,他指新皇崗口岸未來將實施一地兩檢,有望便利科研人員流動。他舉例指現時來自海外的科研人員往返深港兩地要走外國人通道,未來需要更加便利科研人才進出深港兩地。他說:「我們正與中央和深圳市政府研究,向未來在河套區工作的港深科技園科研人員發出類似『亞太經合組織商務旅遊證』(APEC Business Travel Card) 的證件,方便他們過關往『一區兩園』的深圳園區。」

資源方面,他提及內地科研基金的「資金過河」安排,本地大學從過往只能依靠香港資源,變成現時可透過與國家科技部、廣東省及深圳市政府協作,讓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能夠參與國家級科研,至今已有3億4千萬人民幣批出。

數據方面,他指主要促進數據從北至南流到香港,「國家有14億人口,香港只有7百萬,有些科研需要較多數據才能做深入研究。……以遺傳和基因相關資料為例,從前這類資料是不可以來的,現在3間香港的大學,透過其在內地的業務 (單位),可以用作研發,這也是新發展。」

設備方面,他說訪問前剛與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討論這方面合作。「一河之隔是否需要有同樣的設備? 價錢高和佔地方的就不用各自擁有。」他解釋人才互通,過關快捷,共用設備便沒有難度。

創科像接力賽環環相扣

談到如何促進官、產、學、研、融(投資界)、用(用戶)六方合作?薛局長說:「(2020年)中國 GDP 已超過100萬億(人民幣),研發佔24000億,即 2.4%,當中1500億為基礎研發,約佔整體研發開支6-7%。」、「( 2019年)香港的本地研發總開支為263億,超過一半是基礎科研。」現屆政府合共投放超過1000億元在創科。他認為香港的官、產、學、研合作良好,政府有提供「創新及科技基金」支持大學和科研機構,支援產業方面亦有「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他判斷「在『融』和『用』兩方面更加需要努力」。

薛永恒指出,「我們已做得不錯,但單打獨鬥難以成事,我們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必須認識這個發展方向。」
薛永恒指出,「我們已做得不錯,但單打獨鬥難以成事,我們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必須認識這個發展方向。」

在「融」方面,他道出三個數字:風險投資基金在本港創科界的投資額在2014年是12.4億元,2018年上升至163億元,2019年有99億元。他指政府亦設有「創科創投基金」,以約1:2 (政府:夥伴)的比例共同投資,鼓勵更多風投基金投資本地初創。

在「用」方面,他以比喻解說:「創科就像接力賽,環環相扣。只有700萬人口的香港,不可能每個環節都做得好,但創科很殘酷,任何一環慢了或跌棒,科研成果就不會成為商品,不會成為經濟新動力。」他說政府會盡力支援再工業化,但香港不具備深圳、廣州、東莞等地的先進製造力用於量產,而7000萬人口的大灣區也是有效的應用場景。

「一定要協作、共融、互通,用好大灣區的發展機遇才可以成功。」他引述「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將深港河套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四個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反映中央重視合作區。「我們已做得不錯,但單打獨鬥難以成事,我們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必須認識這個發展方向。」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逾半為創科職位

政府一直從三方面匯聚科技人才:培育、挽留和吸引人才。去年暑假和寒假推出的「創科實習計劃」,政府資助公司和企業提供實習機會予修讀STEM學科的大學生,讓他們及早體驗創科工作,培養投身創科事業的興趣。薛局長:「我聽過很多師兄弟去了投行工作……香港本身是金融城市,自不然會比較容易理解未來發展方向。」他解釋計劃旨在讓年輕人弄清創科本質和了解工種,鼓勵他們未來入行,計劃至今有逾1600名大學生及1000多間公司及機構參加。他說:「很多朋友懷疑香港年輕人做創科得唔得」,但計劃的分析發現「有88% 同學說畢業後『我有興趣投入創科工作』,還有99%僱主表示滿意。」

今年初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目的是支持本地青年往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發展事業,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若聘請合資格畢業生,並派駐其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受訓,政府會按每名獲聘畢業生向企業發放每月10000港元津貼,企業需另付8000港元,兩者合共至少18000港元,為期最長18個月。根據政府今年4月公布數字,共有275間企業提供逾2000個職位空缺,過半數是創科職位。薛局長:「計劃給畢業生多一條新跑道在創科之路發展,有些崗位十分吸引,個別職位更高達60000港元月薪,所以創科是有前途的。」

政府亦將於今年上半年推出「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動用20億元資助8所由教資會資助的大學,聘請傑出海外學者及其團隊赴港進行STEM相關教研,初步名額為100名學者,資助將涵蓋薪津、實驗室設立費用、營運開支、研究員津貼等。薛局長期望「這100個團隊來到香港和大灣區會帶來催化效應,當他們與本地學者配合,將會催化新的科研項目。」

薛永恆表示,他近期走訪香港科學園區後,了解到香港的醫學工程企業做得非常好。(Shutterstock)
薛永恆表示,他近期走訪香港科學園區後,了解到香港的醫學工程企業做得非常好。(Shutterstock)
港醫療工程專業具環球優勢

政府較早前預告「InnoHK環球科研合作中心」在今年首季陸續啟動,首批約20間研發實驗室可獲政府資助至少五年。InnoHK設有兩個世界級的創科平台:Health@InnoHK(專注醫療科技)及AIR@InnoHK(專注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邀請國際知名的機構及企業於香港科學園設立實驗室,收到共65份來自全球知名院校及研發機構的建議書,他分析反應踴躍的原因如下:「一、香港的大學與海外科研機構多年來有深厚關係,很多本地大學的教授從外地回流,海外聯繫很強;二、香港的大學世界排名很高,對方覺得合作是對等的;三、國家與大灣區的實力和潛力……應用科研要商品化和市場化,最佳的市場就是大灣區和我們的國家。」

薛局長曾任香港工程師學會生物醫學分部主席多年,請他談談生物醫學在香港的發展及未來。他回憶SARS疫情期間,他擔任機電工程署的總工程師,負責公立醫院所有機電設備和醫療器材的採購與保養,例如處理手術室儀器和空調系統等設施,以減低感染風險。當時他見證了醫學工程在世界各地有崛起趨勢,故此他促成香港工程界把生物醫學認可為工程的專業範疇之一。

「香港醫療水平極高,兩間大學醫院都有醫學工程畢業生,香港醫生樂於試用新設備,測試結果亦會獲國家和外國肯定。」現時香港有八家獨角獸(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科技創業公司)企業,兩家在香港科學園,他說:「這幾天我走訪香港科學園,香港的醫學工程企業做得非常好。」他更說要告訴我們一個「秘密」: 「第三家相信是做醫學工程……毫無懸念,香港會在這方面有很大發展。」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