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遊戲學習法為何能夠走向世界?

讓孩⼦玩了,老師做什麼?這是程學琴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安吉也有過假遊戲,程學琴說,向真遊戲的轉變⾸先從「撕標籤」、「清空貨架」開始,放手孩子被具體化為對老師的行為要求:「管住嘴、管住⼿」。

以「讓遊戲點亮兒童的生命」為信念的遊戲革命「安吉遊戲」宣稱:「把遊戲的自主權還給幼兒,讓幼兒在自主、自由的真遊戲中,獲得經驗、形成想法、表達見解、完善規則、不斷挑戰,從而達到自身最大的潛能。」

本文上篇簡單地介紹了這套遊戲的遊戲性質、為老師的觀念帶來的影響,以及5個關鍵準則。以下我們將繼續展示「安吉遊戲」的革命特點、具體措施,肯定其優點,並提出一些疑問。

安吉遊戲革命的三個特點[1]

第一,把遊戲的權利還給孩子,是安吉遊戲的首個重大革命。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教授王振宇說:「安吉遊戲最重要的地方是把遊戲的權利還給兒童,讓兒童自由、自主、自覺地開展遊戲。它實際上體現着遊戲課程化的方向,實現着『遊戲是兒童的基本活動』和『遊戲=學習』的科學理念,可以與國外許多課程模式相互交融。」

「體現着遊戲課程化的方向」是代表哪些方向呢?安吉遊戲的第二個重大革命,是對教師角色的變革。

看似孩子放羊般的「野玩」,實則是老師在充分信任兒童、解放兒童,讓兒童實現自我發展。

程學琴說:「孩子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他必然是在昨天的基礎上,獲得今天的進步,並成為明天的基礎。然而許多時候,老師精心準備的、片段化的、零散的所謂的課程,實際上干擾破壞了兒童發展的秩序。」

安吉遊戲承認老師有研究和建設課程的能力,將老師的角色定位於課程的開發者,並率先拋棄了統一的教材,讓老師通過研究,建設、開發、生成自主的課程和綜合活動。「因為老師成為兒童的研究者和終身學習者,他們在實施和改革教育中進步更多、獲取更多的職業幸福感。」程學琴說。

「安吉遊戲承認老師有研究和建設課程的能力,將老師的角色定位於課程的開發者」,作為課程的開發者,教師具體做些什麼呢?和其他程學琴談到教師的角色時好像並不一致,下文有機會再說明這一點。根據筆者之一的幼教經驗,幼兒在語文和數學的範疇中,需要教師協助建構的、循序漸進的學習才能有效果,這一點值得業界關注。

安吉遊戲的第三個重大革命,是成功地解決了教育與家長之間的關係

孩子是幼稚園的,更是家庭的,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對自己負責。

老師經常用影片和照片與家長分享孩子們的遊戲故事,並讓家長親自觀察孩子們的遊戲,同時向家長解釋遊戲中孩子的表現和發展。家長目睹了老師對孩子的欣賞和尊重,不僅理解了遊戲對幼兒發展的價值,也看到了幼教的專業性所在,反過來促使家長更加尊重和支持老師。「最終,家長們認可『一點點小擦傷防大傷』,我們的遊戲是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程學琴說。

一般國內縣城大多不會有上述的處理,安吉遊戲成功處理學校和家長之間的關係,這是很重要的!

改革的具體措施[2]

提供可移動、可組合的遊戲材料,讓孩子有東西玩。我們當時面臨的挑戰是:玩具既要滿足孩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要把⼀線老師從收集製作和管理遊戲材料中解放出來,集中精⼒觀察發現兒童。

一方面說「提供材料」,另一方面又說「把一線老師從收集製作和管理遊戲材料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觀察發現兒童。」教師究竟應該怎樣做呢?

要解決這個難題,⾸先,遊戲材料必須是⾃然⽣態、可反覆使⽤、不必經常更換的;其次,遊戲材料須由幼兒園層⾯統⼀規劃投放,能夠滿⾜不同年齡階段孩⼦的遊戲需求;第三,遊戲材料是孩⼦可以自主掌控,有無限玩法的;第四,遊戲材料的收納整理及遊戲過程中的護理⼯作,必須支持幼兒自主完成。

我通過回憶童年遊戲記憶,在童年遊戲的玩具和玩法中尋找靈感,和園長們⼀起創設了100多種貼近生活、堅固耐用、可移動、可組合的遊戲材料。這些材料全部由幼兒園統⼀配置,投放到戶外遊戲區。

孩⼦在遊戲中就已經⾃然習得很多經驗,如果再去集體教學,勢必會產⽣很多問題。(安吉遊戲研究中心圖片)
孩⼦在遊戲中就已經⾃然習得很多經驗,如果再去集體教學,勢必會產⽣很多問題。(安吉遊戲研究中心圖片)

⾸先,通過重播影片、照片展⽰、文字敘述等形式,向老師們展⽰遊戲案例。然後,請老師們交流⾃⼰在觀察中看到了什麼,分析幼兒的這些⾏為表現了什麼?包括想像、探究、體驗、合作交往、認知⽔平、最近發展區等。在遊戲解析的專業研訓活動中,⼤家發現,以前老師花⼤⼒氣教的內容在遊戲中都有體現:遊戲中,同伴協商與合作、解決問題、創新玩法、⾃我保護、運動,⾃主與⾃律、專注與堅韌、冒險、愛等學習品質,以及整理和⾃理⽅⾯的良好習慣等等,都⾃然形成。

這些基於核⼼素養所追求的幼兒園課程⽬標,在孩⼦的⾝上都被充分地實現着。「真遊戲」階段的第二步讓我們的老師和園長樹立了「遊戲即學習」的信念!這個信念的建立,讓我們開始⾛上了真正理解兒童的康莊⼤道,明白了班級老師才是幼兒課程的真正領導者和建設者。於是,我們就開始改⾰⼀⽇⽣活的組織⽅式,由班級老師根據幼兒活動節律實⾏彈性安排,在⼀⽇⽣活中開始滲透遊戲精神。

老師們還發現,為了達到某些教育⽬標⽽辛苦備課、製作各種教具變得毫無意義,孩⼦們在遊戲中就已經⾃然習得很多經驗和知識,如果再去開展集體教學,勢必會產⽣很多問題。所以,很多園長開始主動反思傳統集體教學的有效性,引發了第三步⾏動。

我們發現傳統集體教學和「真遊戲」並不匹配,教學的起點不在於教材,於是開始重新思考,放棄了統⼀制訂的教材、部分無意義的集體教學,將教學的起點與內容聚焦於兒童的遊戲與生活。老師們開始真正懂得⽣活中的點滴都有機會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對⼤課程、整合課程、⽣成教學等有了初步的理解,課程觀發⽣了真正意義上的改變。

這階段我們開始學習捕捉遊戲和⽣活中的教育契機,以適宜時機和⽅式回應遊戲,⽣成與《指南》⽬標⼀致的教學,推動幼兒基於遊戲和生活的深度學習,我們開始室內外打通使用,互通互補。如室內的主題牆成了孩子自主記錄的遊戲瞬間和遊戲故事、老師與幼兒⼀起反思遊戲所產生的共有經驗的遊戲故事牆,以及觀察記錄牆、閱讀記錄牆等等,室內的環境處處充斥著孩⼦們的⽣動表達,真實呈現了兒童發現世界、老師發現兒童、支持兒童深度學習的精彩過程。

安培遊戲創辦人程學琴正在用手提電話紀錄遊戲學習的過程。(安吉遊戲研究中心圖片)
安培遊戲創辦人程學琴正在用手提電話紀錄遊戲學習的過程。(安吉遊戲研究中心圖片)

在不同的文獻中,教師的角色各有不同,是不是出現了不同,甚至相反的描述呢?

上文提到:「以前老師花⼤⼒氣教的內容在遊戲中都有體現:遊戲中,同伴協商與合作、解決問題……愛等學習品質,以及整理和⾃理⽅⾯的良好習慣等等,都⾃然形成。」

另一段再提到:「為了達到某些教育⽬標⽽辛苦備課、製作各種教具變得毫無意義,孩⼦們在遊戲中就已經⾃然習得很多經驗和知識。」那些良好品質都是自然形成的,教師好像不需要備課,好像也沒什麼角色可以扮演,是嗎?

根據筆者之一的現場觀察,教師的角色可以是觀察者(教師每天要在活動中為孩子進行錄影片段,並聆聽孩子們的熱話,以便在活動後討論。教師的觀察力要很高,包括耳到和眼到);教師的角色也可以是引導者(教師能捕捉到孩子在活動中的發現而有所引發討論及學習,同時,提問技巧也要很好,才能引發孩子作深度的思考)。除了這兩個角色之外,教師還可以和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呢??

安吉遊戲為什麼能夠走向世界?[3]

〈安吉遊戲為什麼能夠走向世界〉一文從「中國學前教育的自信」和「處理教育公平」兩個角度去解釋安吉遊戲為什麼能夠走向世界。

虞永平如此評價安吉遊戲:「呈現了中國學前教育的自信,這種自信源自對兒童發展規律的認識,源自對兒童興趣、需要的把握,源自對兒童⼼靈世界的理解。」

更為重要的是,安吉遊戲帶來了教育公平。富⼈孩⼦的幼兒園在「玩」,作為安吉遊戲的老師,觀察力要很高,包括耳到和眼到,能捕捉到孩子在活動中的發現而有所引發討論及學習。同時,提問技巧也要很好,才能引發孩子作深度的思考,這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但有如此質素的老師,並非易求。窮人孩子的幼兒園在「教」,在美國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在中國各地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安吉遊戲打破了這種潛規則,真正讓每⼀個孩⼦都能享受公平、普惠、優質的學前教育。

北美麥迪遜公共圖書館正在使用安吉遊戲學習法。(安吉遊戲研究中心圖片)
北美麥迪遜公共圖書館正在使用安吉遊戲學習法。(安吉遊戲研究中心圖片)

在看得到的文獻裏,究竟有哪些談到安吉遊戲在窮人孩子的幼兒園中如何從「教」轉變為「玩」呢?

從筆者之一的經驗所見,當幼兒具備豐富知識時,遊戲過程中可掌握的學習內容更顯得豐富。可以想像,中國地大物博,富人孩子因家長的能力,在知識及教養上自小便建立根基,使孩子的已有知識可以廣而深,所以再加上如安吉的自由遊戲,便更相得益彰;但若是窮孩子,由於家庭環境的限制,他們的認知面較弱,若没有適當的知識輸入,而只進行自由遊戲,相對的效果便較弱。因此,探索與操練是同等重要,尤其是面對基層的孩子,兩者要適當混合使用。

前段提到對讀書、寫字、做算術的非議,對幼兒來說,其實也不是負面的東西,只在乎教師所設定的內容是否合乎幼兒的能力、興趣和既有知識,語文是幼兒學習知識的基礎,與幼兒的想像空間、主動思考是無衝突的,而且還息息相關,值得尋找有效的方法,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

例如最近因為疫情關係,筆者之一要為幼兒進行網上教學而設計其中環節,「與校長朗讀圖書一分鐘」。低班及高班的孩子,在互動、鼓勵及趣味安排下,可以把整本繪本朗讀出來(低班圖書大概400多字、高班圖書大概800至1000多字),而且是孩子每天主動要求媽媽教曉自己,以備這個環節應用。

家長們也樂透了,看見孩子的積極主動,她們也很感動,原來自己孩子是有能力的,筆者也看見孩子對文字的預測能力很有進步,對書面語和口語對譯很容易掌握。舉出此例子,只是說明安吉遊戲並非是幼兒教育的唯一最好方法,仍有其他方法值得採納,加以適時運用罷了。

安吉遊戲和一般的課外活動不同的是,安吉多了教師在活動後介入組織討論,特別是反思的環節。(安吉遊戲研究中心圖片)
安吉遊戲和一般的課外活動不同的是,安吉多了教師在活動後介入組織討論,特別是反思的環節。(安吉遊戲研究中心圖片)

13位中美專家談安吉遊戲[4]

在受到極⼤好評的同時,對安吉遊戲的疑問甚⾄質疑也不絕於耳,遊戲專委會委員在基層幼兒園⾛訪調研的過程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有:「安吉遊戲與不入園的孩子的戶外自然遊戲有何區別?」筆者的回應是:「安吉多了教師在活動後介入組織討論,特別是反思的環節。」

「安吉遊戲如此高的運動挑戰性如何顧及幼兒的安全問題?」筆者的回應是:「這正是我們城市人的想法,安吉是一個縣,屬於發展中的城鄉,孩子在家已是在跑跑跳跳,家長對於這方面的接受度也相對大。記得筆者小時所玩的遊樂場設施例如滑梯、攀登架等,以現今的標準,相信已屬於具危險性,但我們就是這樣遊玩長大的。」

「安吉的戶外遊戲能取代幼兒園各類遊戲嗎?」對於這類問題,只有實證研究才可以回答。

教師的為與不為?

讓孩⼦玩了,老師做什麼?這是程學琴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安吉也有過假遊戲,程學琴說,向真遊戲的轉變⾸先從「撕標籤」、「清空貨架」開始,放手孩子被具體化為對老師的行為要求:「管住嘴、管住⼿」。這時,要求老師⾸先轉變為觀察者。

美國哥倫比亞⼤學老師學院尹⿊尼博士將老師的角色概括為三點:

  1. 準備空間,這包括物質環境以及⼼智自由的層面;
  2. 提供材料,材料為開放性的和具有文化內涵的;
  3. 記錄建檔,做觀察記錄,並對這些數據作出整理和分析。

筆者相當同意上述的說法。

小結

筆者對安吉經驗這個「他山之石」作了一些探討,這些探討一方面給我們參考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啟發我們的思考,對改善香港的學前教育有所幫助。

注釋:

  1. 參考《中國教育報》(2016年10月27日)。〈向安吉遊戲學甚麼──浙江安吉學前教育探索啟示錄(中)〉。
  2. 程學琴(2017年8月1日)。〈改⾰路上的安吉遊戲:⼀場深刻的兒童遊戲⾰命〉,《安吉幼教》。
  3. 中國教育新聞網(2016年10月26日)。〈「安吉遊戲」為甚麼能夠⾛向世界〉,《教育》。
  4. 幼教時空(2017年12月28日)。〈13位中美專家談安吉遊戲的對話〉,《親子》。

〈安吉遊戲:簡介和疑問〉二之二

〈安吉遊戲:簡介和疑問〉二之一:〈中國遊戲革命:讓遊戲點亮兒童的生命〉

黃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