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狀況有點滯後和散漫,但進程及模式和內地也很類似,不過學習內容也比較窄。
香港AI教育的進展
在AI教育未受高度關注前,雖然「創客教育」在香港校內外不算太普遍,但創新科技學習、奧數培訓、編程比賽各自熱烈進行,而且也多採用「以賽促教」策略。及至四、五年前STEM教育被炒熱,各類教育機構順水推舟,將各單項科技學習相應組合為轉型STEM課程。而編程科技和AI關係密切,雖然仍未有清晰人工智能教育概念和課程框架,已多被打造成中小學及幼稚園「未來教育」的學習課程。
2016年初,仍未升格的香港教育學院便主催舉辦首屆「小學校際流動應用程式編程比賽」,並為近200參加隊伍安排工作坊,教導小學生使用軟件App Inventor編寫程式,算是步入AI教育的初階。另外,2016年底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2億多港元,連同教育大學、城市大學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推出「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項目。一方面是協助政府推動STEM教育,也同時想為未來AI教育做準備。除教授學生編程外,亦培養他們的解難能力及創造力。
該計劃兩年內惠及32所本地學校16000名小四至小六生。其間亦推出課堂教材及進行教師培訓,令社會更為認識「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及其在應對AI年代的重要。主辨單位為了學生能鞏固所學和探究生活應用,並在2019年底配套舉辦了「全港小學生運算思維比賽2019」,以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及解難能力,實踐貢獻社會的貼地學習目標。
為了擴闊AI教育的學習內容、拓展學習階段的對象,以及提供更全面的學與教支援,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在2019年又捐助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及教育學院,開展一項「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為期3年。根據網頁介紹(https://cuhkjc-aiforfuture.hk/),計劃旨在為香港中學創建新的AI課程,制訂可持續的AI教育模式及支援框架,以促進相關的AI教育生態發展。
課程尤其着重啟發學生在以人為本及符合倫理道德的前提下,於不同層面正面應用AI,締造社會效益,讓新一代掌握未來所需技能,以應對科技急速發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支援項目包括AI課程、網上學習平台、教師發展及學校參與互動、公眾教育及宣傳、教學評估及檢討等板塊,有點類近「北京共識」的規劃。
校外、校內AI教育點滴
香港AI教育市場相對細少,目前也未有比較成形的官方課程規劃,所以科教企業的參與不算熱烈。多是在原有STEM領域的內容,或借用內地研發的資源,提供一點AI教育增值服務。例如有電訊公司與科企攜手推出由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ata-X Lab編寫,並由香港電腦教育學會認證的AI人工智能課程,讓學生由淺入深探索AI知識。也有內地AI科企支援中學設立教學中心,讓學生試玩圖像識別無人駕駛編程;以及和中大工程學院合作舉辦「國際中學生人工智能交流展示活動」。
其他有一些校本AI教育試驗案例:好像香港正覺中學的AI學習,是從鐳射切割的AI自動駕駛小車入手,再開設大班普及人工智能課程,然後成立科創社團,製造了一台真人可以駕駛的自動駕駛太陽能車。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有師生去年中合力建構「雲端智能虛擬助教系統」,創造動畫人物虛擬助教──Miss Ma。教師先將教材上載至系統分析,Miss Ma據教材內容提供24小時全天候解答學生疑難服務,打造一種虛擬教學支援工具。
香港科技園公司今年初在園區舉辦首個「人機合作」籃球比賽──「人機當入樽」,加入機械人作為球員。活動集合了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具備機械人知識的學生,每支參賽隊伍由大學生設計、研發、組裝並控制的機械人,以及一名來自科學園園區公司的創科領袖組成。機械人與真人射手合力完成傳球、運球及投籃挑戰,以科技帶出運動新體驗,體現科技園社群”Work. Live. Play. Learn.”的創科文化。
順便免費代賣一則廣告,就是香港教育大學也看到未來社會在人工智能教育的課程與學習有很大的需求,師資會是一大缺口。今年集學院「數學與資訊科技」(MIT)全系之力,在新學期推出一年全日制「人工智能與教育科技理學」碩士課程。包括:人工智能教育、編程及運算思維、科技輔助創新學習環境設計、神經網路和深度學習、研究方法與探究策略五個核心科目;以及數據挖掘和STEM教育、物聯網、高階編程及其在人工智能應用,三選二課題;再加一項專題研習(相當於畢業論文)。算是人工智能技術、學術、學習兼備,也讓人窺探到未來中小學AI教育的課程及學習可如何布置。
下一篇會綜合探討AI課程與學習能否融入Art Tech,豐富美術學習的內容和創作表現。
《亞太創藝談》27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