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作曲巨匠百年祭

陳培勳不顧戰火漫天,隻身北上入讀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完成後在重慶的中華交響樂團出任低音大提琴手,其間結識李凌,為日後在中央音樂學院共事創造條件。

本欄上周紀念作曲家黎草田百歲壽辰,同樣百歲音樂同行還有陳培勳教授。其遊走於大時代的傳奇和成就,與他的低調作風形成強烈對照。

奏響改革開放的號角

不少人聽過鋼琴家郎朗的《平湖秋月》,琴鍵上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符。可是有多少人知道編曲者是香港出生、畢業於拔萃男書院的陳培勳?作為配器教授,他的學生從50年代的葉惠康,到70年代末的新一代作曲家們。他的管弦作品更早於60年代在北京首演,其獨特飄逸的風格、中西音樂語言的巧妙結合,還曾奏響改革開放的號角。

1921年1月出生的陳培勳,自幼跟隨叔父學習鋼琴,更以童聲參加教會詩歌班。中學時獲發獎學金,跟聖約翰教堂音樂主管學習管風琴、和聲、複調等。其中一位老師史密斯後來在赤柱的抗日保衛戰中陣亡。

陳培勳不顧戰火漫天,隻身北上入讀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完成後在重慶的中華交響樂團出任低音大提琴手,其間結識李凌,為日後在中央音樂學院共事創造條件。

《我的祖國》唱片封面。(作者提供)
《我的祖國》唱片封面。(作者提供)

劫後重演《心潮逐浪高》

和平後陳培勳返回上海,師從耶魯大學作曲大師亨德密特的弟子譚小麟,學習現代作曲技法。50年代他以中央音樂學院專家班配器組長身份,向蘇聯音樂專家學習3年,對民間音樂的處理,受益良多。

據當年本科生、現居香港的音樂前輩楊寶智回憶,陳教授的配器課,是高年班才選修的,因此很崇拜他。他的鋼琴作品《賣雜貨》是當時鋼琴系的必修。

60年代,陳培勳的管弦作品相繼出台,由中央樂團首演。可惜原稿「文革」期間盡失。劫後陳培勳重新整理,1978年中央樂團透過法國人造衛星直播音樂會上,首次重新演出《心潮逐浪高》。一年後,原第一交響曲首樂章的《詠雪》問世,成為《我的祖國》開章,更於1996年中國交響樂團成立音樂會上演出。

1981年陳培勳回港定居,任教於浸會學院,同時為中、西樂團譜寫作品,一直到晚年在深圳隱居,2007年辭世,一代巨匠隕落。百歲誕辰之際,期盼獨具慧眼音樂家們重演國寶級精品。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周光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