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必有勇 誅暴必用武

自古以來,英雄豪傑,晚節不保的很多,呂思勉認為,「這種人感情的作用極強,而理性的發達較欠」,兩者不平衡。

上世紀四十年代,呂思勉和錢穆論民初人物,錢穆說:「康長素、梁任公、章太炎不必論;就嚴幾道也還像個樣子。」呂思勉說能得錢穆「像樣」兩個字,就是很高的評論:「80年過去了,梁啟超還有人知;康有為晚節不保;嚴復、章太炎不去他們的家鄉,就少為人知了。」

呂思勉譽康有為和章太炎是近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梁啟超差一點,因為欠了雅馴的功夫,康有為得陽剛之美,章太炎得陰柔之美,而物以稀為貴,陽剛難得,乃比為第一。至於康有為的晚節不保,不在其人格,而在其病理,康有為晚年,「神經實在已有變態」,活在自己的世界裏,與「現實世界隔膜太甚」,乃有復辟和反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行動。

仁勇誅暴 良知驅使

自古以來,英雄豪傑,晚節不保的很多,呂思勉認為,「這種人感情的作用極強,而理性的發達較欠」,兩者不平衡。年輕時,感覺敏銳,能和外界協調,用旺盛的感情,堅強的意志,做了一番事業;到晚年,與世隔絕,不能適應環境,終於招來失敗,這是歷史的教訓。

章太炎的陰柔文字如何,舉其談「良知和自信」一例:「良知:『一種細微的,平靜的聲音,它讓少數派坦白。仁者必有勇,誅暴必用武。』;自信:「當從自己良心上認定是非,不可以眾人之是非為從違。」時到21世紀,人們似乎已忘了「良知」是什麼,「仁者」應做什麼,為何要「自信」,眾議為何不一定對,章太炎的文字,80年後仍有其陰柔的魔力,說出中國人的毛病,仁勇誅暴,是良知所驅使,開卷有益!

張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