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在疫情下長期未能回復正常上課,不論是網課或半天面授課,學生的課堂時間縮短了,學習效能似乎一定會受到嚴重影響。這是必然的嗎?香港教育界近年大力推動的自主學習、翻轉教育等,在這逆境可以突破課時的限制嗎?筆者希望在此與讀者分享自己學校如何借用疫情的限制,轉化為教學改革的動力,催化學生自主學習的經驗。
在網課加強自主學習元素
2020學年開始,大家要再面對漫長的網課、半天課、混合課等。我們知道,如果師生抱着等待的心態,視網課為過渡期,學習效果必定大受影響。我們必須要正面處理網課的困難,建立網課的學習群體,改革教學方式,讓學生透過網課感到被關注、被重視、被愛。我們相信,有這些元素,學生的學習動機自然會提高,學習自然會投入。
因此,我們在開學前請老師重新設計自己的課堂,要注入以下元素:
教學內容要精簡,主線要鮮明,讓學生容易掌握。知識部分課本已完備,可以成為學生課堂前的學習任務,請學生善用半天課的空間自行閱讀,並在上課前上載有關學習成果;
老師在課堂前先省覽學生呈交的功課,略作批改,並在課堂時多引用或展示學生的作品,按學生所呈現的學習需要教學,針對性處理學生的學習難點;
加強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設計要考慮上午的線上課堂與學生下午的線下自學之間的配合。
老師在面授課已有上述教學模式的一些經驗,但轉為網上教學,是否可以更進一步取得突破呢?
學期開始一段時間後,我開始探訪不同班別的網課。觀課後發現,雖然不同老師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但絕大部分的課堂也呈現了我們所期望的元素,教學主線精簡鮮明,學生課前已完成了自主學習任務,老師課堂時多引用及展示學生的功課,讓學生經歷到自己對課堂的貢獻。因篇幅有限,只能在這裏與讀者分享兩個課堂的情景:
案例一:以學生預備的材料建構網課學習內容
這是一堂通識科的網課,老師與學生討論本地文化藝術的議題,並教授學生公開試的答題技巧。在課堂前,老師要求學生分組就不同的本地文化藝術的領域搜集資料,並撰寫撮要,於課堂前在電子平台遞交。
課堂一開始,老師先展示學生所遞交的撮要,快速回饋,指出當中寫得好的地方,亦提點可以改善之處,老師常掛在口邊的說話是「有關資料很有用,我們稍後答題時需要用這資料。」
之後,老師開始與學生討論一題有關本地文化藝術的公開試試題。過程中常引用不同學生課堂前所預備的材料,老師邀請預備有關材料的學生各全班講解,並要求其他同學利用有關材料回答試題。學生知道老師需要利用自己所交的功課建構課堂,自然不會輕忽。當他們見到自己在網課有重要角色,感到自己有貢獻,自然會投入課堂,在網課時主動學習,在課前及課後也積極自主學習。
案例二:以分組討論及匯報進行的網課
這是一堂經濟科的網課,老師在課堂前已有指定課題要求學生在課堂前預備。在簡單開始課堂後,老師用Google Meet將學生分為小組,要求學生在組內交流所預備的材料。我隨機加入其中一組,發現學生在課前已認真預備,自行學習課本中有關的內容,分組後可以即時展開討論,言之有物。過程中,老師穿梭於不同組別之間聆聽,並略加指導。
分組討論之後,老師要求學生做即時匯報,我發現原來有學生分組討論時已寫了總結於電子筆記卡上,可即時分享給全班各個同學的電子屏幕,然後打開麥克風做匯報,非常純熟。
這次所見,學生在課前已自行學習課本內相關內容,課堂時間主要用作討論及匯報,由學生貢獻,老師點撥,互動性強,學生非常投入學習。
疫情下,老師的面授課時大幅減少,學生在學習上要有突破,不能再以傳統課堂的思維,過分倚賴老師課堂教授的知識,必須要成為自主學習者。半天課讓學生有更多空間,如果老師可以重新設計課堂的學習模式,加強自主學習,學生如可以善用半天課的空間主動學習,學習不但不會滯後,反而可以大有突破呢!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