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照潭與荃灣發展的關係

在60年代起,香港人口大增,工業發展,因此要在荃灣發展工業及住宅區,而要在沙咀道一帶填海,位置正在鄧氏家族的龍穴前方,影響其穴之風水,引起鄧氏反對,但至今已不復見。

香港新界有四大家族,也是最早移民到香港的族群,其中鄧氏先祖鄧符協由江西落戶香港,在新界找了3個穴安葬先人,其中之一就是位於荃灣柴灣角荃灣中心南面的小山丘上,其穴坐北向南,因為當時其南面今日青山路南及沙咀道一帶,就是海邊並未填海。整個地方望去,葵涌一帶左邊山勢彎出,形成一個半月形,前面則有青衣島包圍,看起來荃灣海面形成一個四面包圍的水潭,所以叫做半月照潭穴。

當時荃灣叫做淺灣,在60年代起,香港人口大增,工業發展,因此要在荃灣發展工業及住宅區,而要在沙咀道一帶填海,位置正在這龍穴前方,影響其穴之風水,自然引起鄧氏反對。當時香港新界地區未有城市規劃大綱圖,管制新界發展,主要是由新界地政署的官員負責,用一張政府內部的規劃圖作為指引,而當時新界交通不便,未有太多外來香港人遷入,所以新界原居民在新界人口中佔的比例很高,殖民地政府也忌他們三分。

鑑於這是鄧氏三大龍穴之一,在政府與族人協商下,政府在當時地政規劃圖內,由這半月照潭墓向外,劃了一條風水廊(Feng Shui Lane),直通荃灣海,規定風水廊內前面的建築不可超過3層樓高,因為當時沙咀道一帶建的都是一些一兩層高的工廠,而這墓位於半山腰,所以對此影響不大。

沙咀道一帶發展之後,工業發展,墓前一帶的地盤漸漸改成高層工業大廈,當時反對填海的鄧氏族人早已退出,後來接手的人又可能不懂此事,而政府也樂於工業發展,在無人反對下也靜靜地把規劃圖修改,風水廊消失了。結果今天柴灣角的高層工廠建成,鄧氏墓前已看不見真荃灣水潭了。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蔣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