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青少年出門像丟掉、回來像撿到,又自以為是,你說什麼,他們就辯什麼。他們也時時刻刻盯着手機,對你卻總是已讀不回;身心都還沒準備好,卻急着談戀愛、嘗禁果。
《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作者、台灣作家彭菊仙以幽默和智慧,拆解爸媽在面對青少年時可能陷入的困境。本文摘錄自《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本社獲天下文化授權編輯後轉載。
爸媽最艱難的功課不是陪伴,是放手。我們大手上那層布滿人生歷練的皺紋、硬繭與風霜,永遠不可能直接移植到孩子的大手上,也不可能遮蓋得了他們的細皮嫩肉。只有放手,才能發現我們生命的彩蛋。以下故事,以茲互勉。
已讀不回的兒子
大男孩出了家門之後,似乎相當習慣、也很享受「被丟掉」的感覺。他們多半是悄然無訊也無息的。
天冷了,會不會捎來一聲問候?不會!
爆炸性大新聞發生時,會不會丟一點漣漪來討論?不可能!
而我們給他們訊息呢?如果不帶問號、不涉及他們個人且急迫的事務,最正常的反應就是:沒有反應(已讀不回)。
如果渴望他們的回覆呢?那就發一個極度明顯「事關他們」的訊息,並且句尾一定要記得帶上一個明顯的「?」,以勾起他們回答問題的「反射動作」。如此,爸媽應該就可以寬心坐等兒子們稀珍的回應了。
不過投資報酬率非常低,任憑爸媽發出的是如何千絲萬縷的關愛(只差沒留下送橘子的動人背影照片),兒子們的回覆千篇一律:「好!」(一個字哪成篇?而且他們絕不可能還費事加個驚嘆號);當然也有兩個字的時候,那就是:”OK”。
不寫字總可來個貼圖吧?花心思找創意貼圖這種好康事是不會留給爸媽的,爸媽能等的,就是那種最快速可取得的陳腔濫調「公文式貼圖」。
你說,兒子們什麼時候會主動上門?那還用說,過不下去的時候啊!那什麼時候過不下去呢?當然是缺錢的時候。這是養了狼心狗肺的白眼狼嗎?
某個周末晚上,我在外邊參加聚會,接到了唸電影系的兒子非常稀有的電話,但卻不是來要錢的。
「媽,我剛才搬道具的時候,不小心被一張大桌子壓到了好幾根手指頭,都腫起來了,現在非常痛,我覺得不太對勁,怕手指頭骨折,你覺得我應該明天去看門診,還是現在處理?媽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好?」
哇!這一大串,真是我兒子嗎?
原來,平常沒給訊息,就是最好的訊息;有訊息來,就是有大條事;原來,不發訊息,並不代表風箏放出去就斷了線,那放風箏的細線一直都在,而且緊密又堅韌。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兒子住校去,我很少朝思暮想,擔心又受怕了。因為,我心裏一直都非常清楚,兒子若真遇上重大的事,絕對會在第一時間告訴我們、主動向我們諮詢、和我們討論。
細線不是只繫住了那一頭的風箏,做媽的我這一端,一直都能穩穩感受到牽繫的線握在我手裏。那是因為我並非突然就放掉這只風箏,而是從好端端拿着風箏、裝上了線軸,先試放一點線,等他飛穩了,確實掌握到這只風箏的舞動方向與振動頻率,才慢慢的、一點一點地放長了線。
如今,我感受到我手裏的線不時跳動着、有力地亂竄着。我清楚,那飛得有點遠又不算太遠的風箏正舞動翅膀、享受自己的飛行練習,即使有時絲線緊繃、竄得慌亂無章,也得放手讓他自個兒挺住大風的摧折,御風而上,我很能理解他沒有心思意念也沒有時間頻頻回頭。
但是,何時能看到孩子們進化成貼心的「已讀有回」?甚至達到既不讓人操心又很懂事的「已『獨』又回」呢?根據我多方蒐集的資料顯示,那真的有得等了,曙光可能出現在他們當爸爸的時候。
中學生適合早戀嗎?
中學生到底適不適合談戀愛?先來看刊登在美國青春期研究協會的期刊(Th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的一個研究調查。
喬治亞大學的教授歐普納斯(Pamela Orpinas)分析來自7所學校、624位學生,發現從小學、中學就開始談戀愛的學生,最後輟學的機率是其他學生的四倍;喝酒吸煙的機率,也是其他人的兩倍;而約會次數最少的學生,學習成績相對較佳,常與男女朋友約會的學生,相對成績最差。因此她認為中學生談戀愛,其實並沒有必要。
歐普納斯指出:「學校和成人的辦公室戀情不太一樣,中學生分手之後,每天還是得在學校碰面,更慘的是,如果知道前情人另結新歡,當事人很容易情緒波動,影響到學習。青少年面對分手,還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調適,所以會藉由吸煙或喝酒來排解煩惱。」
研究青少年戀愛的學者尼德和克倫格(T. Nieder& I. Seiffge-Krenke)也曾提出:「面對眾多全新的挑戰,導致青少年戀情維持的時間較短、對象轉換較快,但感受到的痛苦也格外強烈。」
看來,中學生無論生理、心理都還在「暖機」的狀態,當然不是「開機」的好時機。因此,我個人誠實且明確地認為:中學生並非適合談戀愛的好時機。
台灣中學的中文課本曾收錄一篇〈酸橘子〉,作者琹涵把早戀比喻成早摘的橘子,外表新鮮,入口卻青澀酸苦,就像是成長中的青少年,不必急着追求愛情:「……水果攤上陳列出來的橘子仍然透着青綠,我不免有點兒懷疑:它們會甜嗎?繼而又自以為聰明地解說:青綠的,才新鮮哪。……由青澀轉為成熟,是需要時間的,何苦勉強攀摘?那定然不甜的果子又有什麼好滋味呢?讓我們靜靜等待屬於它芳醇甘美的一日。」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但是當愛神提前來敲孩子心門時,父母的確必須更悉心陪伴孩子。
如果把青少年的情感需求比喻成一個杯子,裏面裝着三種成分:親情、友情與愛情,正在獨自探索的他們,需要飽滿的「感情杯」給予澆灌與滋潤。要是杯子裏的親情、友情分量夠多,其實不少中學生對愛情就僅止於嚮往與憧憬,並非一定會採取行動;但是,如果杯子裏的親情不足、友情也乾涸,他們便可能轉向「愛情」來加好加滿,而且還會不斷續杯。
因此,許多研究都一致顯示,家庭緊密度低、家庭功能不完整、人際關係較疏離的青少年,早戀的比例較高。缺愛的孩子會自己去找愛,猛烈的愛情能同時滿足身與心,當然是青少年找愛最快速見效的特效藥。
但是,並不能因此就斷定「早戀的孩子都是因為缺愛」。偶像劇和動漫處處催化、跟着同學趕流行、長得太帥太美桃花不請自來……等,都很容易讓孩子成為愛神的箭靶。
新書簡介
書名: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你那愈來愈陌生的孩子,該怎麼溝通?
作者:彭菊仙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3月
!doctype>作者簡介
彭菊仙,廣受父母喜愛與信任的親子作家,文風多樣,描繪親子生活時而細膩溫暖,時而幽默風趣;批評教育時勢又敏銳深刻,文章常見於網路、親子網站。
擁有三個男孩的她,喜歡孩子,也喜歡和孩子玩,不論天文、地理、英文、自然,她義無反顧跳進孩子的學習「玩」國裏,和孩子共學、共做、共玩。然而,她也感受到,孩子不只需要愛與陪伴,更要管教,就像一株植物,趁其枝條幼嫩時,必要把握良機,剪除雜枝,塑其健朗之身心與品格,灌注「愛的教育」之前,先給予「鐵的紀律」!
如今她的孩子都已進入青春期,她深感青少年是父母教養的頭痛期,許多父母在此階段已徹底放棄。她希望以自身經驗告訴家有青少年的家長,不要放棄他們,青春期終究會過去,親子關係卻一去不復返。其著作甚多,包括:《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誰說分數不重要?》、《管教的勇氣》、《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教出好兒子一點都不難!》、《幸福教養》、《教養好好玩》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