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眾多,有賢有愚、有勤有惰、有魯莽有謹慎。孔子的偉大就是能夠因材施教,隨機點撥。《論語》記載的主要就是孔子和弟子之間的提問和回答。弟子們的問題相當多,如問禮、問孝、問學、問知等。
雖然不同的學生問相同的問題,許多時候孔子都有不同的回答。例如子路是個非常衝動魯莽的人,孔子教他做事要三思而行,行事之前,最好問問其他親友意見;相反,冉有是個猶豫不決、做事畏首畏尾的人,孔子教他做事「再」思便可,不用三思而行,以免浪費時間,錯失機會!
教學相長師生雙贏互益
在《論語》中,樊遲問的最多,因為他比較愚魯,孔子很耐心地教導他。一次樊遲「問仁」,孔子只是簡單直接地説「愛人」。問題是開放式的,答案卻是簡單直接,乾淨利落。又有一次,子路「問君子」,孔子答「君子修己以敬」。子路追問「就是這樣嗎」?孔子便答「修己以安人」,子路還再追問「就是這樣嗎」?孔子再答「修己以百姓」。子路才真正明白。
孔子的教學主要是解惑,當弟子心中感到困惑,百思不解,便產生莫大的好奇,很想求知,這個時候就是點撥弟子最佳的時機了!《禮記‧學記》云:「求學如撞鐘,小扣則小鳴,大扣則大鳴。」學問是愈問愈明,多問多得。「名師出高徒」,但高徒也助名師,所謂「教學相長」,雙得益彰,如果答問可以擦出火花,師生雙贏互益。子路三問,孔子三答,精彩!
另一幕最精彩的情節叫「吾與點也」。一日,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華西和曾點四徒一起。孔子見4位學生已追隨自己多年,又正值春天,便請弟子們説說自己的抱負。話剛落時,子路已急不及待,搶先發言,説若自己成為大國的首長,他會不斷擴張版圖。聽後,孔子歎了一聲氣。之後到冉有說他會教民禮樂,做君子的方法。跟着,公西華説他願為小相,負責宗廟之事。
跟着,孔子便邀請曾點分享。他本在奏曲,先停止奏瑟,然後對老師說:「我的想法和他們三人所説都不同呢!」孔子鼓勵他說:「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曾點説:「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春天來到,五六位成人帶着幾個小孩,一起到郊外浸浸浴、跳跳舞、唱唱歌,一派悠閒!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名師出高徒 嚴父出孝子
這個片段記載在〈先進篇〉非常有電影感。《論語》通常只是記錄孔子和弟子的短句,大部分是一句起、兩句止的語錄。當時乃春秋末期,還是用刻刀在竹簡上刻字,非常費時。難得這次記錄4位學生的抱負,如此詳盡。4位弟子的想法很有代表性。曾點也因那次分享,「聲名大噪」為人所知。孔子之志就是人民生活安穩,可以春郊享受山林之樂,樂也融融,自得其樂!
曾點就是曾參的父親,但他是一個嚴父,他和妻子如何教導曾參,下回再談。現在談與曾參有關的片段!
〈里仁篇〉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不知是否因為曾點的志向和孔子相同,所以孔子想請曾點的兒子曾參,用一詞去總結他的學問。曾參認為是「忠恕」。不過,《論語》的記載並不清楚,他只對孔子答「知道」,孔子離開後,他才和其他弟子轉述,沒有記孔子的回應呢!
在〈先進篇〉載:「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這是孔子對他4位學生的描述。曾參的性格較遲鈍,不夠聰明,所以他的答應未必真是孔子的意思,因為孔子不曾說「吾與參也」。不過,曾子之道就一定是「忠恕之道」。篇幅有限,下次再談曾點和曾參一家人,如何孝?如何忠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