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外國直接投資國,首次超過美國拿下世界第一。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的一份報告顯示,2020年對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驟降49%,下降至1340億美元。然而,去年中國的FDI卻增長了4%,增長至1630億美元。
一些觀察者表示,疫情是導致美國FDI下降的原因,暗示一旦疫情結束,情況便會有所好轉。與此同時,由於中國經濟在疫情後迅速復蘇,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使得外國投資大幅增加。中國也是2020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增幅達到了2.3%。
美國政府各種施壓 並不會阻斷中國經濟韌性
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政府曾從多方面向中國施壓,使用貿易戰、美中技術戰、甚至是經濟脫鈎等手段,將中國多家企業拉入「實體清單」,還威脅要在美國禁用TikTok、微信等類似軟件。
然而,這些手段並不足以阻斷中國經濟的韌性,這種韌性得益於中國獨特的治理模式;中央政府自上而下進行高效的統籌規劃,創業階層充滿活力與創新力。地方政府在執行中央政策的同時,助力企業(包括初創企業)蓬勃發展,成為中央政府和創業者之間的紐帶。
中國的二元企業結構進一步提高了這種治理模式的效能。國有企業擔負了大部分的社會責任,負責關鍵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公共品的執行,為私營企業的創新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發展模式本質 為尋求改革開放過程
中國的發展模式雖見成效,但它從本質上來講是中國不斷尋求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實驗。同時,中國繼續支持多邊主義和全球化,這些原則是全球經濟和人類社會積極發展的根本。雖然特朗普政府堅持保護主義,但中國仍然繼續改革,並對外開放市場。
例如,規定外國汽車製造商必須同中國企業組建合資企業的政策已經廢除,如今,外國汽車製造商可以在中國建立獨資企業。特斯拉迅速抓住機會,在上海建立了先進的「超級工廠」。大眾汽車將自己與中國本地企業江淮汽車合資企業的股份提高到了75%。據《中國日報》報導,大眾汽車CEO Herbert Diess近日曾表示,「外資在中國投資要比中國企業在德國或其它地方投資更容易」 。
改變最大的應該是金融服務業。貝萊德集團(BlackRock)已獲批在中國設立全資資產管理業務,而先鋒領航投資管理公司(Vanguard)也計劃將其亞洲區總部遷至上海。本月初,PayPal成為首家在中國建立外商全資控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在上個月,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收購了中國合資夥伴的全部股份,摩根大通(JP Morgan)在去年11月也做出了相同的舉措。
對於外資企業來說,中國已經成為他們獲取創新靈感和學習創新知識的主要泉源,也是他們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在供應鏈和商業模式擴展方面。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出口額增長率從2019年的0.5%猛增至3.6%,這也佐證了中國供應鏈所具有的強大韌性。
中國在技術推動下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發展
在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分析等顛覆性技術的推動下,中國的數字創新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發展,影響著各行各業。
例如,在汽車領域,新能源汽車、互聯和自動駕駛都在推動重大的變革,這些變革不僅體現在硬件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軟件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領域。
這些變革的背後是中國政府建設的龐大數字基礎設施,這也是國內外從業者們都必須利用的關鍵槓桿。例如,中國的汽車廠商在互聯和智能汽車的設計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數字基礎設施內置的V2X功能(即車與外界進行百分百的互聯)。
在服務模式上也有不少的創新,豐富了客戶體驗,提高了資產利用率,增加了用戶黏著度,並推動了價值鏈的轉型和變革。
在面向消費者的領域中,社交電商在中國的影響尤為突出。關鍵意見領袖以文字或視頻(比如直播)的方式上展現他們的專業度,以此和他們的關注者建立聯繫,與消費者進行高效的社會互動。消費者的整體購物體驗也因此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抖音、嗶哩嗶哩、快手等應用程序在中國成為流行時尚,國內外企業都在追趕創新潮流,以提高銷量並建立品牌親和力。
西方企業開始效仿中國 根據中國模式調整商業模式
世界其他地區的一些公司也開始根據中國模式來調整自己的商業模式。例如有「尼日利亞阿里巴巴」之稱的Konga.com,以及韓國一款類似於支付寶的移動支付服務KakaoPay。
如今,就連一些西方企業也在效仿中國。TikTok廣受歡迎,促使臉書不止一次試圖模仿Tiktok,包括之前已經宣告失敗的「Lasso」和最新推出的Instagram Reels。事實上,臉書試圖模仿的是Tiktok所採用的「超級應用」商業模式,這種模式通過併購新的競爭者,並將用戶保持在他們的生態系統中,在中國大受歡迎。
外資跨國公司正逐漸意識到,中國不僅僅只是一個可以賺取利潤的市場而已,它也在逐漸成為企業獲取新知識與競爭力的新天地。
無論美國的FDI將何去何從,除非有巨大的「黑天鵝」事件出現,中國的FDI應該會持續增長。
原文發表於香港《南華早報》,經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