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021年1月17日撰寫的「司長隨筆」,原題為〈疫情下的經濟民生〉。
自去年11月底本港爆發第四波疫情以來,特區政府收緊了多項社交距離和處所營運的限制措施。這些措施實施至今已一個多月,雖然確診個案已由高峰時每天逾100宗的水平回落,但目前每日仍有數十宗,且源頭不明個案比例仍高,加上近期在個別社區出現小型爆發,可以說疫情仍然反覆。
然而,這些曠日持久的限制措施,確實對經濟民生產生相當沉重的壓力,尤其是疫情在本港已持續近一年,許多企業已咬緊牙關支撐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儘管政府在去年預算案及防疫抗疫基金下已先後推出了超過3000億元的支援和紓困措施,但這些財政支援畢竟只能屬杯水車薪,許多業界都指,現時不少中小企和自由工作者正掙扎求存,願意主動引入加強的防疫措施,在更有效防止病毒傳染的前提下,換取盡可能部分恢復營業、恢復進行一些活動,也讓市民有多一點喘息的空間。
事實上,很多企業和打工仔正承受着巨大壓力。數字上來說,雖然本港經濟去年第三季、按季已扭轉萎縮趨勢,而2021年全年亦很可能恢復正增長,但目前的狀況仍非常嚴峻。就以破產管理署最近公布的數字為例,去年破產申請宗數接近8700宗,按年增加6.6%;提交強制清盤呈請亦有約450宗,按年升7.2%。12月本港採購經理指數重回收縮區間,中小企營商氣氛亦趨向悲觀。而即將公布的最新失業率(去年10至12月),在第四波疫情衝擊下,勢將升破近期的16年高位,本地勞工市場正處加壓狀態。
更令人憂慮的是,傳統的農曆新年旺季即將來臨,這原本是零售、餐飲等行業生意最旺、收入最多的時候,現在卻因疫情而嚴重受困。我在財政預算案諮詢期間也收到不少業界代表反映,若果不盡快平復疫情,恐怕在農曆新年過後,或會出現較多的結業和裁員。
創造就業機會
過去一年,在努力控疫的同時,政府維持逆周期的財政政策,加大社會投資、創造就業機會,以緩衝經濟下行對就業市場的衝擊。例如政府在防疫抗疫基金撥出66億元,在兩年內於公營及私營機構創造約30 000個短期職位,涵蓋擁有不同技能及學歷的人士。在已創造的職位中,超過四成屬較基層的職位,包括執行剪草及雜項清潔工作的工人及工目、清潔和支援人員,以及執行防治蚊患工作的工人等。
鑑於近一兩年的畢業生,先後受社會事件和疫情的影響,求職或遇到較大困難,因此在創造職位計劃下,約有4 400個職位是為應屆畢業生而設。這些職位會特別加入有助他們長遠事業發展的元素和培訓,讓他們累積所需工作經驗,以及考取相關專業資格。例如發展局所推出的計劃,資助僱主聘請有關工程、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的畢業生,參與計劃的僱主可考慮如何讓這些畢業生藉着短期職位一邊累積工作經驗,一邊裝備自己考取投身相關行業所需的專業資格。另外,亦有超過5 100個職位是適合青年人申請的,例如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資助本地金融科技公司、初創及其他與金融科技業務相關的企業開設職位。
最近我繼續與不同界別的代表會面,諮詢他們對財政預算案的看法,其中一場是與十多名年輕朋友交流。他們來自不同的專業範疇,有在學的大學生,也有初出道的年輕專業人士。他們既關心年輕人事業發展及置業等切身問題,也關注到本港經濟的多元發展、公共財政、醫療服務、人口高齡化等較宏觀的議題。他們除了着緊疫情下社會的迫切需要外,也很看重未來香港發展的競爭力。
的確,兼顧現在與未來同樣重要。總結過去的幾次經濟低潮,其中一項我們得到的經驗,就是不能只着重解決當下的困難,而是要讓整個社會有迎接挑戰的心態及準備,好好把握危機中轉型升級的契機,把香港的經濟結構順勢推上更高台階。因此,在編制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時,我們既要考慮現時疫下市民的需要,也要及早部署和投資未來。這在科技變革和疫情催生了消費行為及商業模式轉變的今天,顯得尤為迫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