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我的名字竟然上了報刊的新聞版。原因是,有人針對我發表的一些說話,展開攻擊。一位好朋友問我:你會不會駁斥?我對他說,這裏面完全沒有駁斥的必要。我說我的,他說他的,只不過是不同意見而已。
唯一令我感到有一點點不豫的是,此人直接將我說的,歸類為「偽科學」,並指稱有「誤導」之虞。所以我總得將事情正面地做出一些原則上的解釋,否則一般人可真的會被錯誤地引導了。若有人因他的片面之詞而產生了偏頗的看法,或只單單是變得無所適從,已可以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何況,我們終歸不是「潑婦」,不須亦不應「罵街」。如果彼此不實事求是地研討,而只是「惡言相向」,乃是陷於一個不理性的處事態度,不足以剖釋箇中真理。芸芸讀者之中,部分不免稍欠分析的能力和經驗,或者對於「偽科學」這種用詞一知半解。如果我只是針對一些不適當的「標籤」作辯解,或同樣地用「扣帽子」的方法反擊,於事無補。
事情主要源自我的一篇講話,內容有關目前肆虐冠狀病毒的疫苗。有一位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名叫Sridhar Siddharth(譯名薛達)作出公開指摘。我不妨先把他說的,其中比較「言之有物」的一段,抄在下面。
「大部分COVID-19病人並沒有永久性肺纖維化,只有少部分因肺部嚴重受損而有纖維化。肺纖維化是任何嚴重肺炎的潛在結果,不只COVID-19會如此。纖維化造成瘢痕,但不是由病毒尖刺造成,而是身體的修復機制造成。沒有證據證明尖刺蛋白擔當甲基轉移酶(methyltransferase)。」
科學的研討,從來沒有「一錘定音」這回事
沒錯,身體的修復機制,因應(由例如病毒的)異物入侵,可以造成器官的纖維化。我也同意,肺纖維化是任何嚴重肺炎的潛在結果「之一」。但是,我指出COVID-19病毒尖刺有可能刺激成纖維細胞表面的EGFR,從而可以導致膠原蛋白的形成,卻不是信口開河,憑空捏造的。這個說法乃是經過科學家研究,刊登於嚴謹及有份量的科學期刊中。我能提供出處:Med Hypothesis Vol.144, p.110009, 2020 Nov.。文章可往PMID 32758869輕易取得到。在之前,其電子版於去年6月19日面世,是頗「新」的一篇論文。薛達教授可能錯過了。
科學的研討,從來沒有「一錘定音」這回事。牛頓的力學原理,也給愛因斯坦後來局部推翻。科學的前進,有賴「異見」。薛達教授何以沒有容人之量?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