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什麼量度孩子?

停課期間,雖然有網課支援,但缺少社交生活,若家長與老師未能抽空照顧幼兒的情緒及感受,這方面的空白期,也許比學業更為影響深遠。

檢視孩子的成長及程度,家長和老師看得最多的不是成績,就是操行,這是成績表上會打分的兩大項目。但後疫情所教會我們的,並不是停課期間不要忘記幫孩子追進度,而是別忘記關注孩子的情緒健康。

雖然在教育局的《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中 ,除了有較學術性的認知發展及語言發展外,還有「體能發展」與「情意和群性發展」兩項。對於針對「體能發展」的大小肌肉鍛鍊,稍後再另篇討論。但停課在家,又何來「情意和群性發展」呢?

要回答這問題,首先要了解「情意和群性發展」的內容,簡而言之,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跟情緒管理,以及是處理幼兒常見的Ego-centric (以自我為中心) 課題,例如:分享、同理心及與人相處等有關;第二部分,則關於小孩子的自理能力的發展。停課期間,雖然有網課支援,但缺少社交生活,若家長與老師未能抽空照顧幼兒的情緒及感受,這方面的空白期,也許比學業更為影響深遠。

報到還是分享?

香港雖未曾到外國Lockdown(封城)的地步,但疫情嚴峻,冬至聖誕沒有機會一家人一同外出晚飯,沒有了聖誕慶祝派對,甚至報佳音、聖誕崇拜也要在網上進行。撫心自問,雖深知抗疫重要,但還是會對失去了的相聚時光感到失落。小孩子也不遑多讓,忽然的停課、好像沒有怎樣與老師及同學真實互動過,然後,就匆匆過了一個學期,心內充滿情緒,是必然的。

上月跟好些校長老師進行了一場微軟舉辦的網上講座,當日分享中提及,當我們每天為上網課的同學剔到(Check-in)時,是不是也可以加入情緒Check-in?老師不僅可以喚學生的名字作為點名,也可改以詢問小孩子今天的心情為開始。時間上也許會花多一點,但背後的意義卻重大,當中向學生傳遞的訊息是:「我不只關心你是否有出現在課堂,我更關注的是,你今日過得如何、你的感受是怎麼?我重視你。」

同樣道理,作為家長,我們一日工作完畢,回家看到孩子,除了問孩子今日學了什麼?有什麼功課,我們有沒有關注孩子今日開心嗎?他有沒有面對困難或不愉快的事?疫症期間,孩子日常未必有機會與其他人傾談,更遑論關顧他的情緒。

一年下來,我們也累積了很多感受,不論大人與小朋友也許都需要空間,為情緒找出口。畢竟我們都需要樹洞,以及被接納的感受。

耶魯的RULER

耶魯情緒智商中心(Yale Center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就設計了一把間尺(RULER)(註1),教我們5種面對情緒的技巧,RULER 分別是Recognizing : 認識自己和別人的情緒 、Understanding:明白情緒的來源及後果,Labeling:用情緒詞彙給它命名、Expressing:適切表達情緒及Regulating:調節情緒。

心情量度器
心情量度器

舉例說,小孩子面對新環境不適應,先讓他認識這份不自在的感覺(Recognize)、明白(Understand)這是因陌生環境帶來的恐懼,並為這份感受命名為焦慮(Label)。接納他可能用哭泣表達情緒(Express),然後容讓他再慢慢讓從你的懷抱中轉身,捉着你的手嘗試去探索(Regulate)。最後,可能不過用10分鐘時間,他已在探索後玩得忘形。這,就是孩子。接納他的感受,支持他表達情緒,然後他就能調節。

面對小孩子的情緒,耳心口,缺一不可。用耳朵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當聽到姐姐跟妹妹爭玩具,並投訴說「妹妹打我」時,先冷靜下來,嘗試不要只叫姐姐讓妹妹,試着說:「姐姐,你被打了一下,一定覺得很痛吧!」其次是用心去認識情緒,當小朋友出現情緒,鼓勵他把情緒背後的因由說出來,包括喜怒哀樂。與孩子透過遊戲認識情緒,就更是樂事。(有關認識情緒的小遊戲,可參考《多元互動情緒繪本系列》:https://www.diverselearning.com.hk/dlc-activity-15/ ) 最後,請幫助孩子把感受說出口:「我覺得傷心,因為小狗去世了。」「我覺得失望,因為見不到同學仔。」“Name it to tame it” 當發現情緒來襲,形容它,給它命名,讓它與我們保持距離。(註2)

與孩子透過遊戲認識情緒,就更是樂事。
與孩子透過遊戲認識情緒,就更是樂事。

當我們願意認識並接納有情緒的孩子,長大後,他將會成為充滿同理心的人。今日我們能容得下有情緒的孩子,他日我們的孩子就能易地而處,願意了解別人的需要。只要當我們願意放下心中的尺,把原來量度別人的,化成祝福孩子的RULER,孩子就能被擁抱與擁抱情緒!

註1:耶魯情緒智商中心的RULER https://www.rulerapproach.org/

註2: 「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可以怎樣做?」《圓是手足情》

吳凱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