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媜——文學是對生命的禮讚

簡媜說,她的散文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便是生命。「雖然我的文章中有不少是描述大自然之美,但並未濫情,我寫一朵花或一根草,都是對生命的一種禮讚、一種詮釋。」
撰文:周薔
 
簡媜用一句雲淡風輕的話回顧那段蒙着灰暗色彩的少年時代:「生命充滿奇遇,撐住了,一葉扁舟也會抵達風平浪靜、草長蔭濃的岸。」
 
60年代生於台灣宜蘭縣冬山鄉的冬山河畔,長於世代務農的平凡家庭,童年的簡媜並未經歷系統的社會教化,而是被豐盛的自然風光與濃厚的鄉里親情所包圍浸染。但13歲時從事魚販的父親意外過世,使身為長女的她被迫告別童真,幫阿婆阿媽扛起家庭的重任,並逐漸磨煉出一顆獨立成熟的靈魂。
 
三年後,簡媜隻身赴台北讀書,最終考入台灣大學哲學系。初到台北,城鄉差異讓她難以適應,藉由文字創作,抒發壓力與鬱悶,開展文學人生。入學第二年,她轉入中文系,全力追逐文學夢,一追便是30年。除了寫作外,她還在佛光山編過佛書、做過廣告文案、當過編輯,也開過出版社,始終沒離開過文字。
 

題才多元化  溫婉脫俗

 
大多數人對於簡媜文字的評價是溫婉脫俗,精緻情深。從處女作《水問》對人世情愛的探問,到《只緣身在此山中》對佛道的觀照,再到《女兒紅》的獨立女子剪影和《紅嬰仔》初為人母的生活紀實,簡媜的文字始終保持着古典浪漫色彩。
 
而簡媜認為自己的文風更多是「隨性而至」,「我在使用文字時,是相當自由的,某個字或某幾個字,若是能造成一種意象、一種情境,我便大膽去用,而不考慮合不合章法……,如果從嚴格的學術觀點來看,我的文字也許是不及格的」。
 
簡媜在創作中追求題材的多元化,一些作品被認為帶有現代主義虛無思想及後現代解構觀念。這與她的家庭背景、在台北的生活經歷,及其本身敏感的知覺有很大關係。
 
簡媜對現代都市生活並無好感,她在《五月歌謠》中描寫台北:「頹廢的風自半空席捲而來,在夜空與燈海之間,翻飛的紙張,如末世紀最後一場大雪。」字句間滿含厭倦。唯有故鄉古樸、淳厚、親切的氛圍使她感到生存的寧靜,因此她偏愛描寫自然風光與鄉土親情。可以說,鄉村田園是簡媜的靈魂歸屬,是她成為作家的力量源泉。
 
有人提出簡媜的散文是唯美派抒情寫景小品,但從本質上講,簡媜的作品總是圍繞一個共同主題,即對生命的探索和禮讚。這是其思想深受佛教影響的體現。宿命論是簡媜思想的核心,她堅信恪守既定的社會秩序便是生命的本質。這一思想和現代女權主義大相徑庭,但簡媜不以為意,自得其樂。
 

新作直面步入老年的人生困境

 
隨着歲月的積累和人生經歷的豐富,簡媜的作品逐漸走出純文學領域。她2007年出版《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意在探討台灣美國兩地教育差異現象。書中娓娓道來美國的廚房文化、超市的生活用品、基礎建設、小學教育,著力開掘美國對品質與價值的重視,激發人際關係中的「快樂本能」,說笑之中,「將生活的漫天煙塵化為思想朝露」,獲選為亞洲週刊2007年度十大好書。2008年與人合著的《吃朋友》散文集,則透過八次盛宴,由八個說故事人帶來八個扣人心弦的生命故事。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封面。(網上圖片)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封面。(網上圖片)
 
同時,簡媜的文風也從最初的浪漫細膩趨向犀利通透,言語間顯露出其哲學思想和佛學精神的厚度和重量。
 
2013年,簡媜出版新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直面步入老年的人生困境。作品引用台語俗諺:「呷老有三壞:哈嘻(打呵欠)流目屎、放尿加尿苔、放屁兼滲屎。呷老有三好:顧厝、帶囝仔、死好。」幽默的點出怎樣才是理想的老年人生,配以風趣解說,旁徵博引,瀟灑淡然的心性可見一斑。
 
(簡媜是7月亞洲週刊與香港書展合辦「名作家講座系列」特邀講者)
 
 
簡媜小檔案
 
1961年生於台灣宜蘭縣冬山河畔農村,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簡媜自稱是「無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其創作多元多變,題材從鄉土親情、女性書寫、教育親子,到城鄉變異、社會觀察、家國歷史、生老病死,是台灣當代重要的散文作家。著作有《紅嬰仔》、《天涯海角》、《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吃朋友》、《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