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遊日本:在日本尋找關帝、神農、鍾馗的足跡

早於江戶時代,中國的神靈傳入日本,並逐漸被納入日本民俗及宗教系統中,更發展出了在中國沒有的習俗。中大學者吳偉明教授在其新作《和魂漢神:中國民間信仰在德川日本的在地化》正正是探討這個有趣的現象。

香港人愛到日本旅遊,狂熱程度令不少人戲言到日本彷如「返鄉下」。疫情之下,各位讀者「返鄉」無期,不如看看一眾來自中國的神靈如何在日本「落地生根」,下次有機會到訪當地神社、寺廟時,也可順道「探探同鄉」,尋訪一下這些「漢神」的身影。原來早於江戶時代,中國的神靈已漂洋過海,東渡日本。衪們入鄉隨俗,在經歷大規模改造後,逐漸被納入日本民俗及宗教系統中。時至今日,衪們的足跡仍然遍佈日本全國各地。中大學者吳偉明教授在其新作《和魂漢神:中國民間信仰在德川日本的在地化》正正是探討這個有趣的現象。

藥妝店與神農的淵源:由大阪道修町談起

說到大阪,想必香港人對道頓堀、心齋橋不會陌生。距離道頓堀不遠之處,有一條以藥品批發聞名、製藥公司林立的街道──道修町;其中設立的少彥名命神社,正正供奉了中國的醫藥先祖「神農」和日本藥神「少彥名命」。各位在日本各大藥妝店瘋狂掃貨時,可有想原來日本藥業的緣起,竟然和人所共知的神農有莫大淵源。

神農向來被中國醫家奉為祖師爺,而在日本同樣獲醫師及藥業者的拜祭。近世大阪道修町藥商將日本藥神少彥名命與神農混同,而且一起祭祀,並稱少彥名命為「神農氏」(神農さん)。他們自1727年組織社團「神農講」(亦名藥祖講),1780年正式將少彥名命及神農合祀,並成立少彥名命神社,神社內供奉少彥名命及神農的畫像。《少彥名神勸請尊社書》(1780)記:「少彥名神為本朝醫藥之祖神,在異朝為神農氏成其醫藥之祖。」神農在日本同時是酒神及溫泉之神,這大概是因為少彥名命是酒神及溫泉之神之故。

道修町少彥名命神社的神願繪馬。
道修町少彥名命神社的神願繪馬。

1822年大阪霍亂(日本人稱「虎狼痢」)猖獗,道修町舉行首次神農祭祈求平安,並派發用虎頭骨做的藥丸(「虎頭殺鬼雄黃丹」)及稱「神農之虎」的紙老虎護身符。仿照明清習俗,自1822年起醫師們在每年11月23日(冬至)舉行神農祭。京都醫師茅原定在《茅窻漫錄》(1833)記曰:「此邦之醫者,每年冬至之日稱神農祭。食用赤豆餅、赤豆飯,又用酒肴盛饌之具,集親戚交友賀宴,成為常例。」這種形式基本上依循中國明清習俗。

除此以外,江戶時代民間有掛神農畫像醫治小兒麻疹的習俗。浮世繪師歌川芳藤在〈麻疹禁忌〉(1862)附當時流行的麻疹繪,畫中母親與子女一起看神農掛畫以防麻疹。

歌川芳藤的麻疹繪〈麻疹禁忌〉。(京都日文研近世風俗圖會數據庫)
歌川芳藤的麻疹繪〈麻疹禁忌〉。(京都日文研近世風俗圖會數據庫)

關羽東渡:以長崎為中心的關帝信仰

關羽作為三國時代的名將,死後受人敬仰,同時兼文、武、財的神德,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當關帝信仰傳至日本,也因為其忠義形象跟武士道倫理相合而備受重視,常見於不同寺廟、祭典等場合。橫濱中華街內的關帝廟應該是最為華人熟悉的一個關帝景點。不過,追溯至德川時期,日本關帝信仰其實是以中國商人聚居的九州長崎為中心發展。

當時,來自中國的「唐船」抵岸後,唐商赴唐寺拜祭是慣例。唐商一般將道教或佛教系統的神靈木像安奉在船上,抵岸後將神像暫放唐寺,返航時取回。長崎四大唐寺(崇福寺、興福寺、聖福寺與福濟寺)於農曆5月13日祭關帝,其中以聖福寺的規模最大。自1734年起,聖福寺依明清習俗,於每年農曆5月13日慶祝關帝誕辰,祈求海上安全,是當地一大盛事。關帝誕的儀式包括上香、獻祭品、舞獅及僧人背誦《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儀式雖在佛寺舉行,但容許信徒們在祭祀後享用胙肉。1784年,關帝誕改為一年兩祭,除5月13日外,還加上1月13日(關羽死忌日),可見「關二哥」在當地的影響。

及後,近世九州、關東及近畿也陸續可見關帝的身影。日本三大祭之一的大阪天滿宮天神祭,會擺置逾兩米高,製造於德川時代的關羽歌舞伎木偶像(御迎人形)於船上;大阪天滿宮還安放御迎人形關羽木版畫。同屬日本三大祭之一的江戶神田祭則有關羽的山車(神輿)。

此關羽山車曾經幕末人形師古川長延修改,現藏江戶東京博物館。
此關羽山車曾經幕末人形師古川長延修改,現藏江戶東京博物館。

及至今天,黃檗宗佛寺仍是關帝信仰的重鎮。大阪黃檗宗清壽院(俗稱南京寺)在1764年由來自福建的大成和尚(1709–1797)出任主持,院中關帝像由大肩和尚從中國請來,於每年5月13日祭祀關帝。清壽院後來增設關帝廟,建築以中式風格為主,包含日本社廟元素。清壽院的關羽像因為傳聞十分靈驗,大受民眾歡迎。

中日合璧的大阪清壽院關帝廟建築,於1885年改建。
中日合璧的大阪清壽院關帝廟建築,於1885年改建。

一田莊七郎籠細工關羽圖。(名古屋市博物館新卑姑射文庫)
一田莊七郎籠細工關羽圖。(名古屋市博物館新卑姑射文庫)

青出於藍:不存在於中國的鍾馗祭日

鍾馗是另一著名的中國民間信仰人物,集殺鬼、辟邪及治病的功能於一身,被道教封為「驅魔帝君」。傳到日本之後,鍾馗形象亦隨之演化,成為日本神道及佛教體系內的一部分,擁有鍾馗大明神、鍾鬼及正鬼等不同身份及稱號,備受供奉。鍾馗在日本一些地域甚至成為風神、福神及性神,當地更出現中國沒有的鍾馗祭日,部分習俗至今可見。

正鬼神社位於新潟東浦原郡鹿瀬町,「正鬼」的日語發音跟鍾馗相同,有說應是從鍾馗演化而來。該神社有拜祭由稻草扎成的正鬼大神,其生殖器異常巨大,給鍾馗加添保祐生育及豐收的功能。婦人欲生子,則撫摸鍾馗生殖器三次;生病的人就會將名字及病情寫在紙上,塞進草偶以祈求痊癒。從德川後期開始,鹿瀬町集落於每年2月11日或3月13日舉行鍾馗祭(正鬼祭),期間會演奏神樂〈鍾馗〉及上演須佐之男命擊退大疫神的神劇,可見村民將鍾馗與須佐之男命混同。鍾馗祭是日本一些地方的獨有風俗,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反而沒有專門祭祀鍾馗的祭日。

另一個例子為東京葛西神社(舊名香取之杜、香取宮、香取神社),該神社有一尊鍾馗石雕像,它製於1695年,身高111公分,是常見的右手提劍,左手捉小鬼造型。石上有銘文曰:「奉造立鍾馗為惡魔降伏。念佛講中結眾,同行41人。元祿八乙亥七月十七日,金町村施主敬白。」可見是一班信佛的村民為辟邪除魔所立。信佛者把石像安奉在神社而非佛寺,是神佛習合的表現。

葛西神社的鍾馗石雕像。
葛西神社的鍾馗石雕像。

新書介紹

書名:《和魂漢神:中國民間信仰在德川日本的在地化》

作者:吳偉明

出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

簡介:

伏義原來是忍術和茶道的始祖、神農竟然變成兩神及溫泉之神、關帝化身為佛教護法及海上保護者、鍾馗則成了武士的時尚指標……

一眾「漢神」離鄉別井、遠渡東洋,祂們如何接受日本文化的洗禮?又怎樣改變當地文藝和民俗面貌?

本書對「和魂漢神」現象提供綜合性分析架構,不但揭示日本吸納中國文化的機制,而且勾劃出近世中日宗教交流的輪廓,嘗試為中日文化交流史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教交流的輪廓,嘗試為中日文化交流史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

詳情按此

中大出版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