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出席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時表示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到內地學習、就業和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接觸,從而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
在剛發表的2020年港府施政報告中,特首林鄭月娥提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資助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聘請香港大學生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迅速
自中國內地4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變化可謂說是翻天覆地。香港人對中國的認知必須與時俱進,不應該只是憑藉對中國過去的印象來作對中國今天和未來的判斷。同時,他們亦不應該只是透過某些方面的信息來判斷中國的現狀。許多過濾過的信息事實上並不一定代表着真相的全部。
以我個人來說,我1990年代初期已經開始回到內地工作。當時,我代表着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到上海為他們建立和管理他們新建的辦事處。那時正遇上鄧小平先生到深圳的南方訪問,全國掀起改革開放的浪潮,許多外資開始對中國市場產生巨大的興趣,並聘請我們為他們出謀獻策。但整體來說,當年中國的市場只是剛剛開放,許多人和企業對於企業管理和企業戰略等概念都非常陌生,但不少中國企業經營者和政府單位卻已經向我們提出了許多在戰略和管理方面不同的問題。他們普遍極具好奇心和希望進步的心態。當然,當時的香港已經相當發達,市場經濟運行已久。兩地的差距在許多方面都是相當巨大的。
因工作和家庭關係,在之後的近30年間,我經常來往內地和香港兩地,見證了兩地發展相互交織的整個過程。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美國留學、工作較長一段時間,之後在數家以美國為總部的頂級國際管理諮詢公司長期工作,我的背景和經歷給了我自己不少啟發。
民營企業帶來創新與創業的社會氛圍
在快速發展的芸芸領域中,我想最值得香港人,特別是香港的年輕人,注意的是中國的創新與創業。
自從鄧小平先生40多年前讓私營經濟回到神州大地之後,中國的創業者和他們擁有的創業者精神歷經40多年來的發展,今天早已在中國遍地開花。結合了政策、消費模式改變/升級和科技等三大因素的驅動,中國企業家已經成為中國在創新和創業兩方面的主要推動者。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中已經成為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據恆大研究院數據,中國民營企業貢獻了中國經濟的“456789”,即用40%左右的銀行貸款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
特別是從2007年美國蘋果公司CEO喬布斯推出iPhone智能手機之後,中國民眾迅速擁抱了移動互聯網所帶來的便利,而創業者們亦同時利用科技來創造新的商業模式。科技公司如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美圖、小米、京東、拼多多、字節跳動、大疆科技等都取得極大的成功。據《2020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中國有多達227家獨角獸(估值至少為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上榜,僅次於美國,而全球十大獨角獸有六家來自中國。
今天,創新與創業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許多年輕人都已經投身於雙創的行列之中。
中國的雙創有幾個特點。第一,它的存在不單只是在一兩個城市或地區之中,而是遍佈了許多地方,無論是一些一線或二線城市,甚至在某些低線城市,我們都可以看到創業者的蹤影。第二是創業者的年輕化。今天許多創業者都是90後、00後的年輕人。他們看到一些創業先行者的成功,希望可以一樣做到成功。年輕人已經成為中國創業者的主要力量。第三是創新的廣泛性。它在許多不同的行業領域都已經出現,例如消費品、智能家電、大健康、汽車出行、能源、環保、製造業、自動化、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橫跨了「2C」(面向消費者)、「2B」(面向企業)和「2G」(面向政府)。從國家戰略層面來說,半導體芯片更是一項重點發展領域。第四是創新的驚人速度。上述的中國獨角獸和中國富豪數目俱是從大約十多年前非常小的數目快速增加到今天世界首屈一指的位置。中國的科研的投入亦給予創新更多的動力。據官方統計,中國於2019年僅在研發上的總投入就達到了3240億美元,約佔總GDP的2.23%。同時,創新的構成亦在發生改變,從原本注重出版了多少書籍、獲得了什麼學位和獎項的「紙上談兵」,變為了現在人們更加注重的「腳踏實地」。在AI專利方面,中國在過去的2019年申請了超過11萬項人工智能方向的專利,首次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在經歷了十多年移動互聯網時代和以它作為平台所產生的創新創業之餘,中國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科技時代。這個時代將是以AI、物聯網、5G和區塊鏈等新一代顛覆技術驅動的創新時代。配合着中國國家在新的五年規劃和2035年發展藍圖中所勾畫的科技強國遠景,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在未來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將給予許多年輕人和創業者更多的機會。
創業亦是尋求自身成長的途徑
當然,創業成功並不容易,亦可以說是非常艱難的。今天我們看到的不少成功創業家都是經過了多次創業嘗試才能取得成功。不過,今天的中國已經形成了一種不會蔑視創業失敗的社會氛圍。失敗不可恥(只要沒有使用旁門左道),失敗之餘亦可繼續嘗試,對失敗的反思、包容已是今天中國社會文化核心理念之一。
優質的創新和創業並不單只是在財富和物質方面的追求而已,更重要的是它給予了人們在創造力、心靈、思想和價值觀方面的磨煉。創業必須有願景和戰略,亦同時需要注重運營和財務方面的細節。優秀的中國企業家往往培養出較為全面的思維能力和組織上的韌性。一部分走在最前面的在企業和個人的價值觀上亦會不斷地探索,找尋更高的境界。
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商業實驗室。多種商業嘗試透過創新和創業者,以及多種企業們(包括民企、國企、外資等)進行。這些嘗試給予所有參與者無窮的機會從而磨練出自己的本領。
香港的年輕人應在中國經濟的大舞台得以施展
香港的年輕人可以利用這個舞台所提供的機會。近30年前我到中國內地工作時,我對內地亦非常陌生,當時我的普通話是非常「普通」,但事實的經驗告訴我,許多本來以為是問題的問題,最後都不成為真正的問題。只要有決心,許多表面上棘手的問題都可以解決。
事實上,不少到中國內地發展的香港人都已經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績。古永鏘成功創立視頻網站優酷,是內地視頻網站的代表;順豐速運集團創始人、董事長王衛、前平安保險集團總經理張子欣和現任騰訊控股總裁劉熾平等都是香港人,還有其他不少例子。
過去20多年間我亦在內地聘請過為數不少的香港(和內地)的年輕人參加公司的工作。這些香港人都能高度融入內地的環境裏,在工作上發揮他們的長處,之後亦各自有很不錯的發展和成就。
香港的年輕人可以選擇到大灣區,亦可選擇到如上海、北京或其他內地城市生活、工作。他們可以選擇去適合的企業打工或嘗試創業(在適當的條件下)或透過其他渠道利用中國舞台給予的機會。
你會發覺中國所帶來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已,而往往是一些新的知識、看法和視野。隨着時間推移,這些無形的能力逐漸會變成自己的資產,成為你自己的一部分。而誰都不能取走這些資產,最能夠享受它帶來的紅利的就是你自己。
當然,中國內地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社會,它存在很多問題;但不可否認中國政府正在不斷努力將問題解決,起碼在改善。而國民的民智亦普遍不斷提升。況且,在當今世界中並沒有一個完美的地方,包括香港和某些西方國家在內。我們對任何一個地方的判斷應以它發展速度和路徑(trajectory)作為基礎。
我們不應該過分以香港作為本位。我們是香港人,亦是中國人,同時亦是全球人。今天我們可以在香港,明天可以在內地,後天可以在海外,大後天我們亦可以回到香港,有了知識、視野和判斷能力之後,無論去哪裏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所長。
你心中的舞台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