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意研究所在林鄭發表《施政報告》後進行民調。結果顯示有64%被訪者不滿意這份報告,只有19%表示滿意,而整份報告的評分是27.2分,創1999年有紀錄以來最低。從結果來看,市民對報告不甚受落。
其實,這份報告最不合格的地方是不急市民所急。由於香港爆發第四波疫情,政府為了抗疫再次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最終拖累經濟活動,令經濟又一次跌進深谷。究竟這第四波疫情會維持多久?從現時每天超過80宗確診個案來看,要完全壓下疫情可能需要兩至三個月。在這情況下,林鄭實需要繼續推出經濟刺激方案來支持本地企業和就業市場。無奈,特首不肯出手救經濟,看來未來兩三個月內失業潮、破產潮和結業潮將會接踵而來。
明日大嶼的造價增添壓力
近水不來,遠水卻亂放。林鄭表示她不會放棄明日大嶼的大型填海計劃,因為這是一項有錢賺的投資,不會令公共財政更惡劣。政府會考慮多項融資方法,包括公私營合作(PPP)或使用公帑,希望能在2026年開始填海,預計2029至30年啟動建屋,2034年入伙。
初步估計,明日大嶼工程造價6240億元,但這只是2018年的估計,不會太準確。由於填海的海沙價格在最近十多年間持續上升,加上在疫情過後,不少國家將會推出大量基建項目來刺激經濟,所以海沙價格預期會升得很快。另外,由於內地已不准開採海沙,令供應緊張;在需求上升,而供應有限的情況下,海沙價格易升難跌,這亦為明日大嶼的造價增添壓力。
但最致命的是政府在興建大型基建時的控制成本能力非常差。根據發展局2018年9月公布的文件《建造業2.0變革的時刻》,局方承認政府在複雜大型項目的表現欠理想,例如,在港珠澳大橋和高鐵分別出現超支兩成半和兩成八。如果歷史重演,明日大嶼所涉及的超支,保守估計可達2000億元。
政府和多位學者時常形容明日大嶼是投資,回報可觀。筆者是一位專業投資者,從來不會硬sell投資,因為投資涉及風險。大家還記得杜拜棕櫚群島及世界島項目,由於遇上金融海嘯而最終成為有紀錄以來的最大地產爛尾項目。如果有人告訴你一個項目穩賺,這可能更似是龐氏騙局。
大家不要以為政府採用PPP便可不用承擔任何建造成本,因為一旦私人發展商在興建人工島時出現資金短缺或預計賣樓後的收入也不能填得成本,結果可能又變成由政府承擔部分建造費用。即使不會出現這情況,但由私人發展商興建的樓宇又怎會便宜呢!大家只要看看大圍柏傲莊不是愈賣愈貴嗎?始終營商者也是利益最大化的表表者,大家同意嗎?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