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7,已感春寒料峭

按原本的民主發展方向,2017特首普選之後的下一步是發展政黨政治……唯政改一役後,北京對香港政改的方針可以預見是趨向保守。政黨政治起碼多等十年……
2017年早春3月。香港春寒料峭,風雨淒迷。是特首選舉月。沒有一人一票的特首普選,理論上是維持由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出特首。但現實上,佔中後香港的政治和社會形勢不會接受1200人的選舉。那怎麼辦?
 
撰文:楊志剛(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專業應用教授)
 
情況不難想像。不論是選委在各區的諮詢會、參選人的表態會、前往灣仔選舉事務處遞交提名表格時的造勢會、候選人出席的不同論壇、向不同選委拜票、以及選舉日的1200人投票,每一個選舉環節,都可能受到佔中式的暴力衝擊,和年輕理想主義者以自我犧牲來施加的道德壓力。選舉現場遍地黃雨傘的斷骨殘布。香港難以承受。
 
政改一役,北京不讓步、又不屑出手橇票,泛民又要一步到位,造成今天建制含淚、泛民同悲、全港嘆息的局面。
 
泛民同悲,是建制派和北京需要作出的認識。有少數泛民議員基於自私的選票考慮,樂見政改方案被否決,是可能的。但絕大部分泛民人士是失望的,包括民調所顯示的40%反對政改方案的市民。把他們劃為反對派,是嚴重的錯判,會導致錯誤的策略回應。
 
泛民和建制以二人三足的方法,你我雙腿捆綁一起,在民主的路上跌跌撞撞前進,路上不斷謾罵對方的步伐,甚至揮拳相向,雖然兩人目標一致,但終於在離終點不遠之處,因步履不同,互不遷就而一同倒地。倒下之後,不作檢討,卻仍然深深不忿,遷怒對方,扭打一團。對每一個清醒的旁觀者,都會覺得滑稽可笑。是帶淚的笑。
 

倒下之後又如何?

 
倒下之後又如何?解開捆綁是不可能的,因為遊戲規則是要兩人一同過終點。任何一方不配合,都不可能拿到立法會3分之2的支持而到達終點。這需要重新認識,互相接受。因為捆綁在一起的,何只是我們的雙腿,還有我們的將來和福祉。我們是命運共同體,也是大家美好將來的共同創造者。
 
要重建泛民與建制的協調與合作,特區政府責無旁貸。這也需要特區政府作出重新認識。第一項認識,是何為有效管治;第二是重新檢討行政主導。
 
香港市民對民主內涵的認識稍欠成熟,但對民主的渴求強烈非常;香港政治體制給予港人的民主參與,包括普選,有待提升,但香港公民社會所提供的民主抗爭平台多而堅實。這四項因素形成了民主欠成熟、高渴求、低參與、強抗爭的高風險組合。管治這樣的特區,不能單單以政府政策能否落實,來衡量管治是否有效;還必須檢視施政的過程,能否讓市民感覺到有機會參與,感覺到他們的意見獲充分考慮,感覺到他們得到公平的對待。
 
就以立法會少數泛民議員的「拉布」手段為例。政府如傾全力去「剪布」,或以民生議案威逼,再以建制派大多數票通過議案,目標是達到了,但此舉實非有效管治,只會增加日後管治困難。少數服從多數只是民主精神的一半,另一半是尊重少數人的意見。拉布是西方議會政治裏源遠流長的機制,設立的目的就是防止「人多欺人少」的多數人暴政。香港議會幾十年來從未需要動用這機制,原因是多年來立法會內建制派與泛民之間一直有商有量。建制派做了小組主席,便讓泛民出任副主席;有何爭議,便坐下商討。但近幾年,政府和建制派把作為多數黨的權力用到盡,對泛民不留餘地,包辦了立法會各小組的正、副主席,對有爭議的議案甚至無謂多辯論,以手上的多數票通過便可。在這形勢下,泛民唯有拉布,導致施政困難。這是管治上只問結果、不理過程而導致的管治失效。
 

政府要認清政治現實

 
政府需要重新認清的另一事實,是《基本法》所設計的行政主導,目前難以實現。反而立法會因為由民選產生,代表性和認受性不斷提高。現在特首普選無望,以行政長官為首的行政主導會進一步受挫;而立法會則繼續融合其他公民社會的參政者,包括民間團體、學生組織、媒體輿論等,在議會內外,包括街頭抗爭,進一步主導香港民主政治。行政機關要加強政治主導,便應傾力與不同黨派溝通協調。對自由黨的冷待,便是一大敗筆。
 
按原本的民主發展方向,2017特首普選之後的下一步是發展政黨政治。香港現在已具備政黨政治的條件。尤其是政改一役之後,社會兩極化,負面說法是撕裂,正面說法是大面積地按各人意識形態取向而歸邊,形成兩大政黨的勢態,為政黨動員和政黨政治提供了基礎。政改一役後,北京對香港政改的方針可以預見是趨向保守。政黨政治起碼多等十年。
 
如果政府重新認識並牽頭和各黨派一起上路,停止敵我心態、互相扶持,香港還有機會度過寒冷的2017早春3月,踏上春風之路。
 
原文刊於零傳媒獨家評論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