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星期日的早上,我和大女兒展開以下的一段對話:
太陽鳥:昨晚踩單車真好玩,因為人少。
海星:因為新開的單車徑,是通往屯門,所以假日的日間特別多人。
太陽鳥:我也想試下踩返自校!
海星:那爸爸陪妳踩。
太陽鳥:明天我唸的中學放假,就明天踩返自校,好嗎?
海星:好,但自然學校不放假,爸爸要9時前回校上班,要5點出發,行嗎?
太陽鳥:不如4點起床,預多些時間。
海星:也好!
我不像她,第二天不是自然學校的放假日;我雖然是校長,但也不能隨意遲到上班,所以我定了一條界線,和太陽鳥一齊踩回自校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早起。根據經驗,三小時理應能踩單車回自校,加上上水至元朗段的單車徑已開放,行車會通順。問題是36公里,要有足夠的體能,還要陪我趕路上班,車速不能太慢,她有這份能耐嗎?我選擇信任她,我相信信任孩子的選擇和決定,將會帶自信和能力。
於是,便調好鬧鐘的時間,準備4時起床,二人早點上床睡覺,為明天36公里的單車之旅,儲備足夠的體能。孩子的動力來了,我這個父親也就奉陪到底。
單車陪伴着我成長
我小學生活住在鄉村大屋,我爸爸會買有輔助輪的單車送我。後來,我膽子大起來,把輔助輪都拆掉,在家裏的小斜坡滑下來,就這樣,我學會了單車,自此便喜歡踩單車在村裏到處走。
六年級,因發展清拆,獲政府賠償大埔的公屋單位,新市鎮規劃了單車徑。公屋細小,沒法放得下單車,但假日不時也會租單車到處踩,特別是大尾督和沙田都有單車徑。
從前,一直很希望自己能踩單車上班,只是後來工作的地遠,也沒有全程單車徑,只有踩單車到火車站,轉乘火車去上班。後來,當老師後,還去考了駕駛執照,買了車,也就沒有實現踩單車上班了。
5月,有一位同住大埔的年輕老師說有意想踩單車上班,我鼓勵他實踐之餘,心裏也是心思思,想試下。結果,想了幾天,終究按奈不住心中的渴望,便跟那老師說,我們一起踩單車返自校吧!
小事變大事
本來只是三兩個人的事,意想不到的是,當消息傳開去後,幾個老師也要同行,於是趁疫情仍在停課時,便訂好日期出發,出發當天便有七人參與,自校一半老師一齊從大埔踩單車回自校,也真難得。
路線是從大埔出發,所有人在大埔集合,早上5時起行,繞行粉嶺上水的單車徑,再沿青山公路到元朗,穿過元朗市中心,最後走回單車徑直奔屯門自校。途經上水一家村校,便停下來,在一旁的士多吃早餐,和老師分享創校前在該村校辦了自校實驗小學——螢火蟲學苑。這屆螢火蟲學苑,是當年的創舉,至今也是歷時最長,轉變最大的一次。由四天三夜的營地活動,轉為三星期的通學課程;由自然體驗活動為主,轉為以小學課程為主。
當年為了能吸引足夠的學生,不單安排交通來回市區,收費還特別便宜,更公開宣傳,是為開辧自然學校而做的實驗,當年只收一、二年級學生。那年代,我們一夥自校創辦人,不惜傾盡全力,用足整個暑期預備、實踐和檢討,以實驗構想中的自然學校營辦。最後有40人參加,得到家長的認同,甚至有幾個學生,後來成為創校學生呢!
回說踩單車那天,上水至元朗的單車還未通車,我們花了不少時間找村裏的小路,以避免在公路邊,以圖避開大貨車在我們身旁經過,可能出現的危險。於是用了整個早上,才踩回自校,剛巧有老師在山下迎接我們這次壯舉,拍照留念。
後來,我也試過和一位老師把單車踩回家,又試試走不同的路線。也嘗過有一天,一個人於5點出門,再試下不同回校的路線。
近日,上水至元朗的單車徑終於完成。現在,可以由屯門到馬鞍山,全程都有單車徑,相信也有很多人已嘗鮮,踩過了。
簡單的快樂
和太陽鳥踩單車那天,要4點起床,我還擔心她起床有困難,但孩子決心來了,真的辦得到。那天4點出發,路上居然已有人踩單車,似乎是熱愛單車的人,也有人在跑步,都在這寧靜的清晨,在城市不那麼繁忙時做運動。我們一直踩到元朗才天光,而路上的行人也漸漸多了。在元朗到屯門的單車徑上,也看見穿著校服的學生同樣在踩單車上學,而我女兒也同樣踩車,回到母校。至此,城市也開始熱鬧起來。最後,我們7點半已抵達自校的山下,距離9點還有一個半小時,把單車暫時停放在山下,媽媽和妹妹應該也已開車到屯門,和我們一起吃早餐。
快樂原是這麼簡單,我問她累嗎?她說不累,成功令人感覺愉快。我想可以找個機會,和她去更長途的單車旅行了。
隔幾天後,我把單車放在自校操場上,準備開車運回家,小女兒小蝴蝶也要試試,她本來是用車身低一點的單車,姐姐用的大一點高一點的單車,她坐上去,腳是無法到地的。過去,她會怕,但當天她想試,我幫她一下,在旁照顧著,直到她平衡沒有問題時,便放手讓她自由地踩,她也很開心,大叫「好玩啊!」
老師見她玩得如此開心,便主動邀約小蝴蝶:「不如妳也試下踩單車返自校,我陪妳,好嗎?」她小聲地回答:「好呀!」或許看見姐姐能,也開始有這份自信:「我也可以的」。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