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感表達源於對所接觸人事物的自然生理反應。情感一旦產生,會喚起呼吸、血管、腸胃、內分泌等各方面的生理反應,並通過皮膚電壓、血壓、心跳、腺體分泌等生理指標自發地表現出來。它們大部分屬於無條件反射。這些生理反應一方面使人能夠在事前形成必要的生理、行為和精神方面的預備狀態,同時使人能在過程中正確地引導生理、行為和精神活動,繼而在事後對各種事態關係的變動情況作出正確的結論,並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為下一個同類事物的出現形成必要的預備狀態。如此的生理反應是最原始的情感表達方式。
體驗感受
然而,每個人的感受其實是難以言喻的,故要旁人去理解自己,或自己去理解旁人的感受,是殊不容易的,而要欠缺人生經驗的年輕人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則是難上加難了。
我們許多事情的反應和感受其實多來自過去的經驗,故可從日常生活、經歷,協助青少年學習豐富內心感受。例如從朋友的紛爭中,明白害怕、憤怒、衝動、難過、內疚等情緒,亦可透過參與比賽,感受過緊張、戰競、渴望、矛盾的狀態;亦因親人的離世明白悲傷、思念、珍惜等情感;甚或於旅行中了解開心及興奮等心情。當我們從不同情況中體會不同感受,也較容易聯想到他人的類似遭遇會有何感受。
「子非魚」的同理心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重點在於我們能否察覺及明白自己與別人的情緒,並作出適切的反應,而能夠適當地表達情感是與別人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石。引導青少年學習如何理解別人的看法和反應;體驗別人的感受即同理心,均為學習表達情感的重點。當然,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學習從他人的角度分析情緒和感受,但篇幅所限,今天集中討論同理心。
眾所周知,莊子與惠施有過一場「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辯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類有一種天賦——可以嘗試在對方的角度想像對方的感受,哪怕是人,或是魚,因此莊子才會說在濠水旁看到魚而知道牠們快樂,而惠施則明顯沒有作出類似的嘗試。我們先別爭議莊子是否真的知道魚的快樂,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都可以和莊子一樣,嘗試察覺他人、動物的處境、感受。這某程度上,是我們可以有同理心的條件。
1920年心理學家鐵欽納(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首度引用Empathy同理心一詞,即一種將自己置於他人位置,換位思考,願意嘗試身同感受地理解別人在其處境內所經歷的感受。同理心跟同情心不一樣,同情心並沒有身同感受的元素在內。
具同理心的人,因為理解對方的感受,會盡量避免做出令對方傷心的行為,懂得體諒及尊重別人。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高爾曼(Daniel Goleman)指出同理心可分為三種;分別是認知同理、情緒同理及同理關懷。
認知同理指了解別人的想法及觀念,是同理心的基礎。例如透過說出感受,表達我們理解對方的感受。比如媽媽對孩子說:「我知道你與好朋友因旅行地點而爭論,現在感到很矛盾及難過。」當中不涉及認同與否,重點在表達出理解對方的感受。
情緒同理是感受到別人的感受。例如孩子看來很憤怒,追打及責罵取笑自己身形矮小的同學,家長可以在協助孩子時,先明白「若別人取笑我的身形,我也會感到尷尬、受傷及無奈!」先嘗試理解孩子的反應,而不是立刻批評或教訓。
同理關懷則是不單明白及了解別人的感受,更會把想法變為行動。深水埗明哥,因為曾經做過酒樓、大牌檔及小型食肆廚師,受過貧困的苦,經歷過及體會到基層人士面對的問題,於是透過派發免費飯盒,令基層人士有了被人關顧的感覺。
如何提升同理心
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說,永遠不要有企圖改變別人的念頭!他指出每個人面對陽光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人會覺得很溫暖,有的人會覺得刺眼,甚至有的人會選擇躲避。我們透過不同的方法表達情感,當然希望如前美國總統羅斯福說:「成功方程式裡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學會與別人相處。」更重要的,我們要明白,如榮格所言——「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總括而言,具同理心地表達情感的方式包括:
- 利用日常生活或經歷,嘗試辨識情緒的能力;
- 多傾聽,藉詢問再確認對方的感受;
- 想像以別人的身份過一天,並寫成日記;
- 透過觀賞電影、閱讀小說,觀察他人表達情感的方式;
- 記下與別人的對話,回想缺乏同理心的部份,再反覆練習。
遇到鬧情緒的情況,先將大家的情緒降溫,我們才有空間溝通、討論。情緒教育的重點是希望大家明白及接納自己及別人也有情緒,透過有同理心的情感表達,令大家也能有溝通空間。是的,我們都不是魚,卻可像莊子一樣,嘗試知魚之樂,知人之感受。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