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2所可以頒授學位的專上學院,其中8所的營運經費主要來自政府撥款。為恪守學術自由,而同時確保公帑資源用得其所,政府設立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作為政府與各資助大學之間的中介角色,為各受資助大學的發展及學術事宜提供意見,亦會從制度層面監察大學的表現,確保各院校恰當地運用公帑及對社會負責。
創立於1912年的香港大學歷史最悠久,其後的就是於1963年由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合併而成為香港中文大學。之前的中學畢業生,唯一在港升學途徑就是香港大學。所以港大校友橫跨一個多世紀,遍佈香港各行各業,無人能誇口代表港大校友。「國父」孫中山先生是最著名的校友。
當年學界精英不論在港或往外繼續進修,學成之後,都曾為香港作出重大貢獻。其中投身春風化雨的教育大業亦為數不少,為培育社會棟樑不遺餘力。近年多所受資助大學,不少包括校長的高層行政及教學人員,都是從外國高等學院招募回來的,其中與港大有淵源的亦不少。所追求的就是他們舉世認可成就、國際歷練及卓越學術成績。其他有關學者國籍、宗教信仰、政治取向、個人喜好及價值觀等等都不屬於考慮範圍。舉例來說,我們不會理會,更不會垂詢一個美國學者是否美國共和黨黨員,因為這與他們的學識及學術造詣無關宏旨。
改革開放之前,國內鮮有前往外國留學的學者,但在此之後,出國留學學生數目遠遠高於香港。在有關學術領域嶄露頭角有所貢獻,其中也有相當數目經過有關程序,被招募到香港各所大學出任要職。
空洞口號式的聲明不能打動人心
上星期港大考慮委任兩位副校長,但學生會會長和校委會學生代表反對有關任命,更聲稱「港大的學生及老師、校友,在制度內外無不竭盡全力、奮力護校,但仍然沒有辦法動搖到這個高牆。我對香港未來的社會環境或大學的自主是感到非常憂慮。」我不知兩位同學憑什麼理據作出這樣的聲明。我寄語未來社會棟樑立論一定要有理有節,要提出有力的客觀支持自己的論點,空洞口號式的聲明不能打動人心,不能令人信服,更暴露出逢中必反的思維。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