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向外開放 香港融入內地

今年港府的《施政報告》史無前例被押後無期,讓特首與內地相關部委先商討若干事項,反映香港今不如昔的地位。這個情況令我生起香港融入深圳的想像。

此欄之前指出,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標誌着中央對大灣區的最新策略,就是以深圳為龍頭,其他城市包括香港加以配合。今年港府的《施政報告》史無前例被押後無期,讓特首與內地相關部委先商討若干事項,反映香港今不如昔的地位。這個情況令我生起香港融入深圳的想像。我打算就此話題寫一系列文章,從不同角度分析箇中錯綜複雜的因素,讓關心香港前途的人士參考。

一國兩制在西方眼中已經走樣

首先,不論誰對誰錯,香港今天實行的一國兩制,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眼中,已經是走了樣。這批對香港經濟發展有重大作用的國家紛紛因此採取相應措施,嚴重的包括美國正式取消香港的優惠待遇,暫時輕微的則包括德國和加拿大接納來自香港的「政治難民」,以及西方諸國排隊取消與香港的逃犯移交協議。這個情況打擊香港以往在一國兩制下享有(而深圳沒有)的兩項優勢:輸入高科技產品和技術,以及吸引國際精英來港發展。前者令香港失去成為中央一度期望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機會,而後者影響香港工商、金融等行業以至大學科研的發展。

此外,在《港區國安法》生效後,陸續有在港外商萌生退意。相比之下,有中央背書繼續改革開放的深圳,較事事講求政治正確,寧枉毋縱的香港,對依然有意在中國發展的工商科技機構和人才,可能更有吸引力。以營商環境為例,無政治包袱的深圳,明天肯定較今天好,而香港明天卻依然是不斷駁斥外國干預的。一方面,深圳奉旨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香港聽命融入內地。此消彼長下,「豐富一國兩制新實踐」由香港融入深圳去體現,不難成為中央對香港未來的一個選項。

至於中央可能考慮的其他因素,下回續談。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王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