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是「高層」語言,有強勢地位

近年來,許多港人對粵語的前景感到憂心忡忡,《兩文三語—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研究》的作者梁慧敏和李楚成從語言學家的專業角度出發,肯定了粵語這個極具生命力和包容性的地方語種。

自回歸以來,「兩文三語」一直是香港政府致力推動的語言方針,綜觀兩岸四地,雖然內地各省市及台灣也都有通行於當地的地方話,如上海話、四川話、閩南語等,但也只有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才會有如此具國際觀的語文規劃方案,政府法令明確地將一門外語列為該區的法定語文(香港為英文,澳門為葡萄牙文),或稱官方語言。然而,該政策推行20多年來成效如何?哪些方面值得進一步檢討、完善?在《兩文三語: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研究》這本書裏,梁慧敏和李楚成兩位學者從歷史脈絡、政策制定、語言教學、族羣共融等多元角度,為我們概述了香港獨特的語言背景,並評析了在政權移交後的20多年間,英語、粵語、普通話各自的發展和教學現況。

電影《十年》對粵語的恐懼

近年來,許多港人對粵語的前景感到憂心忡忡,這種焦慮不安,也反映在幾年前榮獲第35屆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的《十年》裏。這部片由五個短篇構成,其中一個短篇的標題為「方言」,講的就是2025年代的香港,不善於說普通話的出租車司機被邊緣化了,他的車被迫貼上「非普通話的士司機」的標誌,載客地點受到限制,在這個他土生土長的家園裏,餬口謀生竟變得愈來愈困難!面對這種憂慮,本書的作者從語言學家的專業角度出發,肯定了粵語這個極具生命力和包容性的地方語種,不僅駁斥了少數人所說粵語是「低層」語言的謬論,還積極闡明了粵語作為「高層」語言的強勢地位。

不過未受過語言學訓練的一般人,對語言這個看似再自然不過了的現象,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歪曲見解,例如,認為粵語既然是香港多數人的母語,那麼大家耳濡目染地自動就會講了,不必特別學習,因為粵語作為港人心目中「中文」的代名詞,根本不像英文這類的外語,需要格外花心思去背誦語法規則和學習發音要領,甚至誤以為中文並無語法可言。這種偏頗觀念的進一步延伸,就是誤認為會講某個語言的人,就一定可以去教這個語言。關於粵語語法,學界目前已有不少中英文書籍出版,側重理論探索和強調實用性質的兼有,如張洪年早年的碩士論文《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1969)、 Stephen Matthews與葉彩燕的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廣東話語法》)(1994/2011)等,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行參閱。

對於粵語毋須特別學習的誤解,本書一針見血地以「這種想法低估了粵語在香港社會的滲透性,同時亦低估了口語語體的複雜性」予以回應,並提倡了「高階粵語」的概念,也就是在專上教育中推廣專業職場粵語的中文教學。與此倡議相關的是,本書進而提及推廣粵語拼音(Jyutping)及推行「粵音測試」的可行性。 這個建議非常中肯,若以海峽對岸為例,早在2003年,台灣的客家委員會就已開辦「客語能力認證」測驗;台灣的教育部也在2010年正式辦理「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的考試,所有有志在台灣中小學從事鄉土語言教學者,都必須通過這類認證測試才能執教。兩位作者在書中,針對提升少數族裔的中文能力有不少篇幅的着墨,因此他們主張在香港普及粵語拼音,並推動類似的「粵語能力認證」考試,除了能提高說粵語的兒童對自身母語語音的覺知外,也能便利非華語人士更有效學好粵語,更是培養少數族裔兒童的中文教育師資的長遠之計。

新書簡介

書名:《兩文三語—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研究》

作者:梁慧敏、李楚成

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