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文指出,深圳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40年裏有這麼大的發展,全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這些政策可謂是對中共執政以來,一次最重大的修正。
實踐讓鄧小平看到,以中國這麼落後的小農經濟,根本沒有條件直接進入社會主義。所以他決定放慢進入社會主義的速度,讓中國可以回頭補回一些資本主義成分。譬如容許讓個人與民企都可以擁有生產資料,可以各自進行生產及市場競爭。大陸稱這種改革為「所有制」(即西方所說的產權制)方面的改革。「所有制」方面的改革,是一個社會的最根本性質的改革。從中國的情況來說,可謂是從走向純公有制,變成容許私有制與公有制並存的社會。
這等同在中國社會降低了社會主義成分,卻增加了資本主義成分。鄧小平要在文革結束不久,就進行這樣的改革,可視為大逆不道,一定會受到黨內保守勢力的頑抗。所以他沒有說要進行「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而只說「要讓少數人先富起來」。他要求黨內暫且不作姓資還是姓社會的爭論,而是讓實踐去檢驗真理,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結果,民企出現後,很快就展現出勝國企一籌的競爭力。
由於民間在改革開放前根本沒有資本積累,在開始時,民企只能做一些民生所需的小生意,沒法進行大規模的工業生產。鄧小平於是讓外資來華設公司做生意;對一些關鍵性的行業,又規定要以一定的比例與本土資金合作,讓本土企業也可以分到一杯羹。
我公司當年返深圳發展時,亦要與內地的公司合作;實質上本金全是我出的,利潤卻要照比例分給合作方的;到合作期滿,除了要按市值購回合作方的股份外,還被要脅付了一筆可觀的分手費,並讓他們在市場上做與我們有競爭性的生意。
但鄧小平還嫌這種方式的發展速度不夠快,更直接向一些經營效益不好的國企開刀,進行西方的Management buy out,由管理層收購後自行經營。管理層自行作價自己買,沒有錢就由銀行提供。結果導致大量國有資產流失。中國共產黨看在眼裏,卻沒有積極阻止。目的就是要讓民企高速成長,可在短期裏與外資分庭抗禮。
深圳人都很拼搏
深圳特區有國家的政策傾斜,稅低,特權多;別處還不許經營的業務,國家會先開綠燈給深圳。在這種情況下資金、人才、技術都向深圳匯聚,令深圳可以有更優越的條件趕超其他中國城市,最近連香港亦甘拜下風。
深圳的原住人口不多,現往人口大多是外來人。他們離鄉別井,就是要創一番事業,所以深圳人都很拼搏。以移民為主的城市還有一個好處,是沒有本土勢力形成的保護主義。深圳絕不會排外,不管湖南來的,四川來的,都一視同仁,可以公平競爭。這些都是令深圳可以高速發展的原因。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