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仲謀教授的《香港中華文化教育》就要出版,邀我說幾句話。我感到非常榮幸。施教授長期關心香港中華文化的普及工作,在這方面做了很多貢獻。現在這本書也涉及語言文化問題。我在這兩方面,說一些自己的看法。
先談語言問題
香港是我的第二故鄉,對香港的語言問題,我先說說自己的觀察。
1968年到1970年,香港政府提供英聯邦獎學金,讓我在剛成立不久的中文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那時新加坡剛獨立三年(新加坡是1965年獨立的),一切都在起步,而香港的發展卻遠在我們之前。當時,香港官方的大學待遇,是非常優厚的,吸引了許多優秀的學者,從美國、英國、台灣到香港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新加坡南洋大學的一些學者,也有不少被吸引到香港來。南洋大學後期學術水準的低落,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和學術人員向香港流動有關係。
從1949年到1968年,香港無論在經濟上、文化上都有非凡的成就,在亞洲是非常傑出的。香港人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取得了這樣的成就。當時,香港的朋友對我說:在香港不能生活,最多是「返鄉下」。這是當時的香港精神。
香港的學者、作家、記者和編輯,在香港出版了許多讀物,向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傾銷。香港的兒童讀物、雜誌和書刊,伴隨着那一代東南亞和世界華人孩童的成長。這不只造就了香港的出版業,也影響了東南亞的華語書面語。
邵氏公司當時拍攝的國語影片,佔據了世界華人區的大部分市場。後來邵氏改拍粵語影片,那是中國文革之後的事。香港娛樂語言從此轉變為粵語,至今仍影響着香港。從國語轉變為粵語,除了改變香港「粵語殘片」的地位,製造了只說粵語的香港人,對香港的國際化發展,是有利還是有害,需要香港人好好思考。
香港出版物和影片所用的語言,就是1949以前中國所用的「國語」、「國文」。到東南亞定居的華人知識分子,也是用「國語」、「國文」辦教育、寫作和辦報的。香港的影視業、娛樂業、出版業為全世界的華人提供了精神糧食,影響了廣大華人的語言。當時香港的書面語,仍舊是語體文,還沒有出現所謂的港式中文。
我的這些敘述,是要說明一個道理:語言上溝通的便利,是全球華人的財富。利用這個語言的財富,對自己是有無限好處的。
中國大灣區的建立與發展,給香港提供了無限的機會。香港與外界的聯繫,香港特區在制度上所提供的比較寬鬆的、比較開放的環境,更是香港的有利條件。希望香港不只看到「嶺南文化」的發展,也能看到語言國際化的趨勢,做好語言教育的工作。
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都有條件發展成為東南亞甚至是世界的華文教學與出版中心。只有向這個方向發展,才能找到新、馬、港華文教學研究與出版的發展之路。
這些只是從語言的觀察預測將來的發展。語言的背後,是大華語區文化的相通。施教授的書,就涉及文化問題。
香港在文化方面的作用
高度一致的書面語教育給華語區留下共同的文化與習俗。這些文化與習俗,是華人的共同財富,需要好好珍惜,共同推廣。
新加坡華人學習的華文被定義為「母語」的學習,就表示學「華文」既是學習本民族的語文,同時也是學習本民族的文化。在華文教材的內容方面,維持共同的文化核心,才有利於華語區之間的交際,也才有利於華語走向世界。
語文學習裏的文化問題,既和各地區自己的本土認同有關,也和華語區之間的共同文化認同有關。華人之間的民族認同,怎樣在不同的語文程度裏體現出來,怎樣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體現出來,都是應該思考的。
我們應該珍惜和保留共同的文化基礎,並以此作為將來發展的基石。文化和語言相連,給香港提供無限的機會,希望香港在這方面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哪些是我們共同認可的文化核心?怎樣將這個文化核心全面落實到中華文化的普及教育中?施教授說:「寄語從事中華文化教育的工作者,不應只着眼於本地學生,而應當面向全球華人以至外國人,為他們提供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的教學資源,以充分發揮香港作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樑角色。」
這是非常關鍵的論述,希望香港的文化與教育工作者,好好結合香港特殊的國際位置,發揮更大的作用,就像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邵氏機構,把握住時機,創造了自己的事業。
新書介紹
書名:《香港中華文化教育》
作者:施仲謀、蔡思行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