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面對面」見歐陽偉豪(Ben Sir),是在爆炸戲棚,他有份演出的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Our Journal of Springtime)。Ben Sir在音樂劇中飾演一位有堅持、有理想之人。人到中年,仍走自己愛走之路,不肯妥協。
音樂劇謝幕後,演員大多留下來,與觀眾交談,氣氛與演出時一樣的熱烈。Ben Sir卻選擇先行離開。
Ben Sir說:「我原定演出30場的,但疫情持續,演至24,25場就沒法演下去了。在小劇場演出,好處是與觀眾近距離接觸(其實是零距離),我們的表情,觀眾一目了然,他們的反應,我們也十分清楚。是互動的。不過,劇場沒有後台。不演出時,大家都擠在黑暗一角,等出場。我們還得幫手移動布景。這樣的演出,很考體力。要是我一天演兩場,演過中午場,我一定離開劇場,不會留下來。出外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也好,見見陽光也好。在黑暗『後台』停留過久(所謂後台,是用黑布遮蓋的小空間,演員留在那裏,寸步難移),會有抑鬱症的。」Ben Sir為自己每次演完後,或排演後,都會急急腳離開,有這樣的解釋。
在音樂劇,Ben Sir飾演高立仁:「一個洞察世情的高人,因為戲份不多,所以演得舒服,讓我在20多場的演出裏,有空間思考,如何突破自己的表現。」
Ben Sir曾在中大教書,他說:「離開大學,走出那comfort zone。開心,可以好自由做教育產業、拍電視。參加音樂劇演出,又唱,又跳,還要演,難度極高,但夠挑戰性呀。」
離開「安全圈」comfort zone,讓我聯想到易卜生(Ibsen)的劇作《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女主角娜拉離家出走,也可以解讀為她要跳出那comfort zone。
Ben Sir不是「離家出走」,他是來到「人生交叉點」,嘗試做其他的事而已。
不過,Ben Sir做的仍是與教育有關事務,如開辦「Ben Sir維園學堂」,跟高小同學在草地上學習中英文法。「Ben Sir網上讀書會」,每次安排兩名大學生教中一學生如何讀書。
Ben Sir說他推出的「計劃」,反應還算不錯。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說的正是「認為是對(夢想),就去追,別讓這遺憾留在心裏。」
Ben Sir敢跳出comfort zone,該不會有遺憾的了。
後記
《我們的青春日誌》音樂劇上演57場後,因疫情被迫停演,導演Tom在9月27日晚上8時舉辦一場「仲on緊line抗疫音樂會」直播。這活動是為香港人打氣。
Ben Sir會與韋綺珊、蘇珊合唱《媽媽的苦心》。我上bit.ly/31pfIvw一看,當日演出的嘉賓:鄭丹瑞、陳潔靈、杜小喬、林德信、丁可欣、廖嘉敏、藍杰。
Ben Sir說:「把音樂劇改編為有故事性的音樂會,這個轉型,值得我們學習。」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