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特區政府近年都大力鼓吹的粵港澳大灣區,目的都是令香港成為一個更大經濟體的一分子,互惠互利之餘亦減低對香港的依賴性,更重要是稀釋香港的獨立身份。
年前,在深圳參加過一個討論深圳歷史的座談會,主講學者(忘記了他的名字)很詳細地介紹深圳歷史,包括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偷渡潮,分析偷渡者如何從當時的寶安縣偷渡往香港。偷渡路線分為東、中、西三線:較多人選擇的西線是從蛇口紅樹林一帶游水跨過深圳灣,大約游一個多小時便到元朗;中線偷渡者大多持有進入邊境特區的批文(很多是偽造的),夜間伺機在羅湖越過深圳河進入香港,此線要面對大量警察把關;東線是從惠州出發攀越梧桐山,又或游過有很多鯊魚的大鵬灣進入英界。
昔日,深圳是寶安縣屬轄下一片農田的小區。寶安縣屬於邊境禁區,需要特別身份證明才可進入。講者講了一個小故事,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有些偷渡客在水裏拚命游一段時間,開始筋疲力盡,看到岸邊有燈光,以為到了香港,便匆匆上岸,怎知敲門後,才發覺是公安派出所,他們結果成了甕中鱉。
林鄭是無間道的疑惑
半世紀前是「香港亮深圳不亮」,今天不少愛國人士會說是「香港不亮深圳亮」。
林鄭作為特區首長,比起中國城市的領導人,究竟誰比較亮呢?中國是一個大國,轄下有34個行政區。論地位,當中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還高一般省和部半級。中國的地方領導人比如上海書記,執行中央政策時,都會糅合地方民情,既方便自己執政,亦避免中央和地區產生磨擦。正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今天,我們局外人完全看不到林鄭完全發揮這作用,比起大陸的省市領導,差得太遠了!
「誰是下屆特首」討論沉寂多時,最近林行止提出李小加選項,也只是掀起小陣子討論,不知為什麼「林鄭下台」這話題不再熱門,難道她真是泛民的無間道?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