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防禦南海各島嶼(包括其在上面新建人工島)的軍事設施,首重能否有效抵禦對從四面八方投射過來的彈道導彈。《反彈道導彈作戰研究》一書結論部分指出,中國的反導作戰力量,在「建設理念仍需轉變,力量結構還不完善,武器裝備未成體系,人才隊伍尚不均衡」。因此,建議:
- 大力加強反導預警力量建設;
- 大力加強反導指揮控制力量建設;
- 大力加強反導火力攔截力量建設;
- 大力加強反導綜合保障力量建設。
該書討論的是泛指中國的反導彈防禦軍事力量,由於南海各島群分散,海域廣闊,解放軍在這方面的協調作戰能力相對較低,再加上「大軍壓境」,形勢「劍拔弩張」,反導彈力量的薄弱性將更突顯其已成為南海防禦上的「軟肋」。
《反彈道導彈作戰研究》一書由國防工業出版社於2018年12月出版,編者分別是劉強、張漢鋒和陳俊儒等12人,看來是內地一份重點集體研究報告。
應對彈道導彈威脅的現實需要
導彈通常分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如果助推器在把導彈推送到一定高度並達到一定速度後關閉或脫落,彈頭便沿着預定軌道飛行,此稱之為彈道導彈;相對而言,噴氣發動機和製導系統在導彈飛行過程中始終工作的,稱之為巡航導彈。至於「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則是指用於探測、攔截並摧毀正在高速飛行來襲的敵方導彈彈頭的系統裝備。
攔截和摧毀方法主要是在來襲導彈周圍作「破片殺傷」爆炸,以及與彈頭直接碰撞的「碰撞殺傷」。另外,較為先進的則是美國正積極研發和部署的「激光攔截」技術。
在海灣戰爭地面進攻作戰中,為摧毀伊拉克第一線防禦陣地,美軍運用其「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在砲兵與近距離空中支援飛機、直升機的支援火力配合下,對伊軍陣地實施縱深打擊,僅僅10分,就擊毀伊軍坦克和裝甲車近50輛,並在一次遠程導彈精確攻擊中,摧毀了伊軍200輛準備過橋的無裝甲防護車輛,使伊軍造成重大傷亡。有理由相信,南海出現戰事,為摧毀中方在南海各群島上的軍事設施,美方和「聯軍」的主攻戰略,是向這些中方軍事設施密集投射各種戰術彈道導彈。
在這本一年多前出版的《反彈道導彈作戰研究》一書中,作者指出,中國「反彈道導彈能力建設處於起步的初級階段,反彈道導彈預警系統、一體化反彈道指揮控制系統、反彈道導彈攔截武器系統尚在論證之中。反彈道導彈作戰對我軍來說是一個全新領域」。
深知軍力懸殊,中國南海立場軟化
中國對於在南海缺乏有效抵禦導彈的能力,看來有深刻認識,中共外長王毅在8月5日接受中共新華社專訪時說,「南海是地區國家的共同家園,不能成為國際政治的角鬥場」。他續稱:「通過對話解決爭端才是最符合地區國家利益的正道,維護南海和平穩定是地區國家共同的任務。當前形勢下,中方建議排除一切干擾,盡快重啟南海行為準則磋商,爭取早日達成這一有利於維護南海長治久安的地區規則」。這與他日前持繼堅稱中國擁有九段線內南海領海主權的戰狼作風,在大軍壓境下,立場有軟化。
與此同時,國務委員楊潔篪8月5日發表題為 〈尊重歷史面向未來堅定不移維護和穩定中美關係〉 署名文章,也表示,中美兩國應以世界各國人民根本利益為念,共同推動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但他強調唯獨在「台灣、涉港、涉藏、涉疆」問題上,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方嚴正要求美方慎重妥善處理有關問題」。這裏,南海問題被楊潔篪分割開來,劃為「可以談」之列。
結語
《反彈道導彈作戰研究》指出,彈道導彈的特點以拋物線飛行、飛行彈道難以預測、飛行和落點速度快、留給軍隊抗擊的「時間窗口」非常小。中國目前在反導彈作戰力量與世界軍事強國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可以預計,萬一南海出現軍事衝突,導彈和反導會是勝負的主要因素,而中國更是處於不利的一方。
原刊於眾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書籍介紹
書名:《反彈道導彈作戰研究》
主編:劉強;副主編:張漢鋒、陳俊儒
出版社:國防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